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哲学基本问题论文--价值论论文

双引擎战略的战略哲学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3页
导论第16-36页
    一 选题意义第16-17页
    二 选题背景第17-30页
        (一)双引擎战略的发展过程第17-18页
        (二)双引擎战略的国内背景第18-26页
        (三)双引擎战略的国际背景第26-30页
    三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点第30-36页
        (一)研究方法第30-32页
        (二)研究难点及结构第32-33页
        (三)研究创新点第33-36页
第一章 双引擎的经济学内涵第36-46页
    第一节 双引擎战略的内涵第36-40页
        一、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的内涵第36-37页
        二、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的地位第37-38页
        三、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在十三五规划中的运用第38-39页
        四、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第39-40页
    第二节 双引擎的经济学内涵第40-46页
        一、经济学的供需关系及其子结构第40-42页
        二、需求学派的思想、意义和局限第42-44页
        三、供给学派的思想、意义和局限第44-46页
第二章 双引擎的战略学内涵第46-57页
    第一节 需求引擎的比较优势内涵第46-48页
        一、出口导向的投资驱动的比较优势第46-47页
        二、消费占首位的比较优势第47-48页
    第二节 供给引擎的竞争优势第48-52页
        一、供给引擎的核心是创新驱动第48-50页
        二、创新所形成的是竞争优势第50-52页
    第三节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第52-57页
        一、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为主的转变第52-53页
        二、竞争优势占主导地位的原因第53-54页
        三、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原则第54-55页
        四、双引擎战略的提出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思想第55-57页
第三章 双引擎战略的规律论研究第57-70页
    第一节 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规律第57-59页
        一、经济学市场平衡理论第57页
        二、需求侧结构及其功能第57-58页
        三、供给侧结构及其功能第58-59页
    第二节 产业升级的动态发展规律第59-62页
        一、资源驱动第59-60页
        二、投资驱动第60-61页
        三、创新驱动第61-62页
    第三节 积聚和发展优势获胜的规律第62-65页
        一、军事领域的比较优势第62-63页
        二、经济领域的比较优势第63-64页
        三、当代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第64-65页
    第四节 两点论与重点论所体现的规律第65-70页
        一、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的结合第65-66页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结合第66-68页
        三、供给引擎或竞争优势占主导地位第68-70页
第四章 双引擎战略的价值论第70-77页
    第一节 双引擎战略是致力于更好发展的战略第70-73页
        一、双引擎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第70-71页
        二、双引擎战略体现发展是第一要义第71-72页
        三、供给引擎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第72-73页
    第二节 双引擎致力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第73-77页
        一、需求引擎的消费为首位体现民生地位第73-74页
        二、供给引擎的创新体现人民主体的重要第74-75页
        三、更高水平的发展主旨是为了民生第75-77页
第五章 双引擎与大战略第77-108页
    第一节 双引擎战略思想与大战略的联系第77-84页
        一、大战略的价值立足点第77-78页
        二、大战略结构的重心第78-80页
        三、大战略的两种优势原则: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第80-81页
        四、大战略的规律论:自组织和他组织机制第81页
        五、大战略的哲学结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第81-84页
    第二节 双引擎战略在大战略视野中的运用第84-108页
        一、大战略视野中结构性宏观调控的三位一体第84-88页
        二、双引擎战略对财税政策调控的要求第88-97页
        三、双引擎战略的实践运用第97-108页
结语第108-110页
附录第110-122页
    附录一第110-112页
    附录二第112-119页
    附录三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0页
    一、中文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一)著作类第122-124页
        (二)期刊论文类第124-128页
    二、英文参考文献第128-130页
后记第130-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下一篇:注意转换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