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16-3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6-20页
        (一)选题的由来第16-17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7-20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29页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的研究现状第20-24页
        (二)儒学现代化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29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9-34页
        (一)研究思路第29-32页
        (二)研究方法第32-34页
    四、本文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第34-39页
        (一)研究创新点第34-36页
        (二)研究难点第36-39页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及儒学现化第39-66页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界定第40-43页
        一、社会转型的涵义第40-42页
        二、社会转型的原因第42-43页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第43-52页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力第44-47页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第47-49页
        三、中国革命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第49-51页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第51-52页
    第三节 儒学、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现代化第52-66页
        一、儒学及发展阶段第53-57页
        二、儒学与中国封建社会第57-60页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现代化第60-66页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传统儒学的终结第66-109页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第66-74页
        一、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与衰败第67-69页
        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第69-71页
        三、儒学古今之争与经世思潮的兴起第71-74页
    第二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洋务运动第74-80页
        一、西学经世与洋务运动的逻辑展开第74-76页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体用观第76-79页
        三、传统儒学嬗变的失败与体制变革的呼声第79-80页
    第二节 维新变法思想的兴起与传统儒学危机第80-87页
        一、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对传统儒学的冲击第81-84页
        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84-85页
        三、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派对传统儒学的抨击第85-87页
    第四节 康有为托古改制启动儒学的现代转化第87-97页
        一、康有为“托古改制”变革儒学思想的形成第87-89页
        二、康有为给资产阶级学说穿上传统儒学外衣第89-93页
        四、康有为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与儒家大同思想进行糅合第93-96页
        五、康有为援西入儒推动儒学现代化评析第96-97页
    第五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传统儒学的终结第97-107页
        一、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对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攻击第97-99页
        二、新式教育与废除科举对儒学的冲击第99-105页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与制度儒学的终结第105-106页
        四、反封建的文化革命与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呼声第106-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化的展开第109-158页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109-120页
        一、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新变化第110-113页
        二、民国初年尊孔复辟的逆流第113-117页
        三、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第117-120页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第120-125页
        一、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的实质第120-122页
        二、新文化运动“批孔”的认识与评价第122-125页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化第125-137页
        一、现代新儒家产生的原因及背景第125-130页
        二、现代新儒家重启儒学现代化第130-137页
    第四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对儒学现代化的贡献第137-151页
        一、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程朱理学的“接着讲”第138-139页
        二、冯友兰新理学形而上学第139-141页
        三、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观第141-142页
        四、冯友兰新理学的文化观第142-144页
        五、冯友兰新理学的境界说第144-147页
        六、冯友兰构建新理学思想体系的特点第147-151页
    第五节 现代新儒家在儒学现代化上的特点第151-156页
        一、现代新儒家对传统文化的执着第151-153页
        二、现代新儒家引西援儒促进儒学现代转化第153-154页
        三、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拒绝与排斥第154页
        四、现代新儒学的唯心主义立场第154-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批判吸收第158-193页
    第一节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158-164页
        一、“五四”爱国主义运动酝酿与爆发第158-161页
        二、“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与民族出路的思考第161-163页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63-164页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64-173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第164-166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背景分析第166-171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与内涵第171-173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儒学的批判继承第173-179页
        一、批判继承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现实斗争的需要第174-175页
        二、批判继承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第175-177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化第177-179页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吸收第179-191页
        一、对儒家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学风的继承和弘扬第179-181页
        二、对儒家知行学说的改进与发展第181-184页
        三、对儒家辩证思想的借鉴与吸收第184-186页
        四、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第186-187页
        五、对儒家自强不息思想的继承与弘扬第187-188页
        六、对儒家修身观与道德观的借鉴与应用第188-191页
    本章小结第191-193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儒学现代化新开展第193-227页
    第一节 建国后的文化建设与儒学研究的开展第193-202页
        一、建国之初的文化建设方针第194-195页
        二、儒学在学术上的研究与探讨第195-199页
        三、儒学现代化进程的暂时中断第199-202页
    第二节 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和儒学现代化的再认识第202-212页
        一、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第203-209页
        二、海外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化第209-212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儒学现代化的重启第212-223页
        一、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儒学研究的恢复第213-215页
        二、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儒学与现代化的认识与争论第215-217页
        三、改革开放进程中大陆传统文化复苏及儒学热第217-219页
        四、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与儒学现代化路径第219-223页
    第四节 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第223-226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第225页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现代转化第225-226页
    本章小结第226-227页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第227-250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儒学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227-237页
        一、儒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失的资源第227-229页
        二、儒学蕴含可继承的积极因素和现代价值第229-235页
        三、儒学可以为现代化的社会提供精神滋养第235-237页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儒学现代化的基本原则第237-241页
        一、儒学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第237-239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儒学为中国现代化服务第239-240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坚持批判继承的文化方针第240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第240-241页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基本途径第241-246页
        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改造儒学促进儒学的现代转化第241-242页
        二、系统研习传统儒学经典重新阐释儒学第242-244页
        三、儒学吸收包括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实现创新性的发展第244-245页
        四、儒学通过自我革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第245-246页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警惕消极因素渗入第246-250页
        一、 传统儒家伦理对经济行为与经济利益的排斥第246-247页
        二、 传统儒家伦理对独立个性及自由压抑与漠视第247-248页
        三、 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背离第248-249页
        四、 传统儒家伦理造就盲从与奴化意识等消极影响第249-250页
参考文献第250-262页
致谢第262-264页
科研成果与学术活动第264页

论文共2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技术范式视角下技术设计研究
下一篇:双引擎战略的战略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