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上篇: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 第15-173页 |
1 绪论 | 第17-6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 第18-3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9-4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2-45页 |
1.4 古城复兴概述 | 第45-5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53-6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2 古城复兴基础理论综述 | 第63-95页 |
2.1 城市文化 | 第63-73页 |
2.2 古城保护 | 第73-79页 |
2.3 城市更新 | 第79-82页 |
2.4 城市复兴 | 第82-87页 |
2.5 城市文化规划 | 第87-93页 |
2.6 综合评述 | 第93-94页 |
2.7 小结 | 第94-95页 |
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 | 第95-139页 |
3.1 古城复兴的内涵解析 | 第95-114页 |
3.1.1 古城复兴时代价值观 | 第95-97页 |
3.1.2 古城复兴保护发展观 | 第97-103页 |
3.1.4 古城复兴多元诉求观 | 第103-108页 |
3.1.5 古城复兴多维耦合观 | 第108-111页 |
3.1.6 古城复兴深层内涵 | 第111-114页 |
3.2 相关学术理论借鉴 | 第114-117页 |
3.2.1 相关理论借鉴 | 第114-116页 |
3.2.2 古城复兴理论特质 | 第116-117页 |
3.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 第117-134页 |
3.3.1 古城复兴理论基本框架 | 第118-121页 |
3.3.2 古城复兴理论基础 | 第121-122页 |
3.3.3 古城复兴域 | 第122-124页 |
3.3.4 古城复兴两组维度 | 第124-129页 |
3.3.5 古城复兴静态结构理论: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 | 第129-133页 |
3.3.6 古城复兴动态结构理论: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 | 第133-134页 |
3.4 时空结构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 第134-1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35-139页 |
4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 第139-161页 |
4.1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 第139-151页 |
4.1.1 古城文化资源初步梳理 | 第139-143页 |
4.1.2 古城文化基因价值甄别 | 第143-144页 |
4.1.3 古城文化基因评价筛选 | 第144-151页 |
4.1.4 古城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 第151页 |
4.2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模式 | 第151-159页 |
4.2.1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概念 | 第152页 |
4.2.2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借鉴 | 第152-156页 |
4.2.3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组成 | 第156-1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体系 | 第161-173页 |
5.1 古城复兴规划的角色与定义 | 第161-164页 |
5.1.1 古城复兴规划作用 | 第161页 |
5.1.2 古城复兴规划定位 | 第161-162页 |
5.1.3 古城复兴规划路径 | 第162-163页 |
5.1.4 古城复兴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 第163-164页 |
5.2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 | 第164-165页 |
5.2.1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体系的构成 | 第164-165页 |
5.2.2 古城复兴规划战略 | 第165页 |
5.2.3 古城复兴规划策略 | 第165页 |
5.3 古城复兴规划流程 | 第165页 |
5.4 古城复兴规划基本方法 | 第165-166页 |
5.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及体系 | 第166-167页 |
5.6 古城复兴规划的支撑体系 | 第167-1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70-173页 |
下篇:西安古城复兴规划实践 | 第173-373页 |
6 西安古城复兴的现状与问题 | 第175-207页 |
6.1 西安城市概况 | 第175-176页 |
6.1.1 历史沿革 | 第175-176页 |
6.1.2 地形地貌 | 第176页 |
6.1.3 社会经济发展 | 第176页 |
6.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76-177页 |
6.3 西安古城复兴经验 | 第177-198页 |
6.4 西安古城复兴存在的问题 | 第198-202页 |
6.5 西安城市发展机遇 | 第202-206页 |
6.6 西安古城复兴问题的规划应对 | 第20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206-207页 |
7 西安古城文化基因梳理及空间表征 | 第207-249页 |
7.1 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梳理 | 第207-221页 |
7.1.1 西安文化资源概述 | 第207-212页 |
7.1.2 西安文化资源分类梳理 | 第212-218页 |
7.1.3 西安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 第218-219页 |
7.1.4 西安文化资源演变特征 | 第219-221页 |
7.2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 | 第221-237页 |
7.2.1 生态文化:山水塬城禀赋 | 第221-225页 |
7.2.2 历史文化:东方营城理念 | 第225-233页 |
7.2.3 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积淀 | 第233-237页 |
7.3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表征 | 第237-247页 |
7.3.1 宏观:空间格局与产业体系 | 第238-241页 |
7.3.2 中观:脉络 | 第241-244页 |
7.3.3 微观:符号 | 第244-24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247-249页 |
8 西安古城复兴的规划实践 | 第249-351页 |
8.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与策略 | 第250-254页 |
8.1.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 | 第250-252页 |
8.1.2 发展战略: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 | 第252页 |
8.1.3 发展策略 | 第252-254页 |
8.2 宏观文化格局引导 | 第254-284页 |
8.2.1 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 | 第255-270页 |
8.2.2 市域文化体系规划 | 第270-276页 |
8.2.3 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 | 第276-284页 |
8.3 中观文化结构控制 | 第284-309页 |
8.3.1 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 | 第285-289页 |
8.3.2 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 | 第289-296页 |
8.3.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 | 第296-302页 |
8.3.4 文化廊道规划 | 第302-309页 |
8.4 微观文化场景塑造 | 第309-346页 |
8.4.1 文化遗址公园 | 第309-316页 |
8.4.2 特色文化街区 | 第316-319页 |
8.4.3 古镇名村 | 第319-325页 |
8.4.4 城墙景区 | 第325-330页 |
8.4.5 工业遗产 | 第330-335页 |
8.4.6 城乡空间风貌管控 | 第335-340页 |
8.4.7 古树名木 | 第340-342页 |
8.4.8 非物质遗产 | 第342-346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346-351页 |
9 西安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管控 | 第351-361页 |
9.1 古城复兴导向下的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 | 第351-355页 |
9.2 古城复兴导向下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应用 | 第355-360页 |
9.3 本章小结 | 第360-361页 |
10 结论与展望 | 第361-373页 |
10.1 基本结论 | 第361-370页 |
10.2 期待做出的有价值工作 | 第370-371页 |
10.3 研究展望 | 第371-373页 |
致谢 | 第373-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7-393页 |
图表目录 | 第393-409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9-411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城市文化特色方面的项目 | 第411-413页 |
附录1 本文研究的古城释义 | 第413-415页 |
附录2 老城区文化极核复兴规划 | 第415-435页 |
附录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区复兴规划 | 第435-453页 |
附录4 文化遗址公园复兴规划 | 第453-477页 |
附录5 特色文化街区复兴规划 | 第477-487页 |
附录6 古镇名村复兴规划 | 第487-499页 |
附录7 城乡空间风貌分区管控 | 第499-5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