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4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EBF受力特点第13-15页
    1.3 EBF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5页
    1.4 EBF设计方法进展第25-26页
    1.5 高强钢研究现状第26-28页
        1.5.1 国外研究现状第26-27页
        1.5.2 国内研究现状第27-28页
    1.6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7 本文研究内容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42页
2 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第42-70页
    2.1 试验目的第42-43页
    2.2 模型试件设计第43-46页
        2.2.1 原型结构第43-44页
        2.2.2 设计方法第44页
        2.2.3 模型选取第44-46页
    2.3 材性试验第46-47页
    2.4 模型试件配重第47页
    2.5 传感器布置第47-49页
    2.6 加载方案第49-51页
    2.7 试验过程描述第51-52页
    2.8 试验结果分析第52-57页
        2.8.1 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第52-53页
        2.8.2 加速度反应第53页
        2.8.3 位移反应第53-55页
        2.8.4 剪力分布第55页
        2.8.5 应变反应第55-56页
        2.8.6 试验小结第56-57页
    2.9 模型试件重新设计第57-59页
    2.10 模型试件Y-EBF-2试验过程描述第59-60页
    2.11 模型试件Y-EBF-2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0-66页
        2.11.1 结构动力特性第60-61页
        2.11.2 加速度反应第61页
        2.11.3 位移反应第61-63页
        2.11.4 层剪力分布第63-64页
        2.11.5 应变反应第64-66页
    2.12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3 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第70-92页
    3.1 试验试件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0-71页
    3.2 有限元验证第71-73页
    3.3 模型设计与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3-74页
        3.3.1 模型设计第73-74页
        3.3.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4页
    3.4 分析参数第74-75页
        3.4.1 YA系列模型第74-75页
        3.4.2 YB系列模型第75页
        3.4.3 YC系列模型第75页
    3.5 地震波的选择第75-76页
    3.6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第76-89页
        3.6.1 耗能梁段长度的影响第76-81页
        3.6.2 耗能梁段腹板高厚比的影响第81-85页
        3.6.3 高跨比的影响第85-89页
    3.7 结论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4 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及地震作用简化分析第92-120页
    4.1 试验概况第92-95页
        4.1.1 试验试件及加载第92-93页
        4.1.2 试验结果第93-94页
        4.1.3 滞回曲线第94-95页
    4.2 恢复力模型研究第95-103页
        4.2.1 骨架曲线的确定第95-101页
        4.2.2 滞回规律第101-103页
    4.3 建议的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第103-104页
    4.4 Y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简化分析第104-117页
        4.4.1 分析方法概述第104-105页
        4.4.2 非线性简化分析与试验结果的比较第105-106页
        4.4.3 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对比第106-117页
        4.4.4 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地震简化分析步骤第117页
    4.5 结论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5 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弹塑性层剪力分布研究第120-140页
    5.1 已有的层剪力分布模式第120-124页
        5.1.1 规范规定的层剪力分布模型第120-122页
        5.1.2 结构弹塑性状态层剪力分布模式第122-124页
    5.2 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弹塑性层剪力分布模式建议第124-125页
    5.3 模型建立与有限元验证第125-131页
        5.3.1 模型设计第125-127页
        5.3.2 模型性能第127-129页
        5.3.3 有限元验证第129-131页
    5.4 本文建议的弹塑性层剪力分布模式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中待定参数的确定第131-136页
        5.4.1 近场脉冲地震下参数的确定第131-134页
        5.4.2 远场地震下参数的确定第134-136页
    5.5 近、远场地震对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层剪力分布影响第136-137页
    5.6 结论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0页
6 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研究第140-158页
    6.1 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第140-150页
        6.1.1 屈服位移与目标位移第140-141页
        6.1.2 整体破坏模式第141-142页
        6.1.3 设计基底剪力与侧向力分布模式第142-145页
        6.1.4 构件设计第145-150页
    6.2 采用PBPD方法设计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的步骤第150-151页
    6.3 算例设计及其分析第151-156页
        6.3.1 设计条件第151页
        6.3.2 算例设计第151-153页
        6.3.3 Pushover分析结果第153-155页
        6.3.4 时程分析结果第155-156页
    6.4 结论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5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58-162页
    7.1 结论第158-159页
    7.2 展望第159-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项目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豫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新型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