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有利于优化高校育人的环境 | 第10-11页 |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 第11页 |
·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 第11-12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 | 第12-14页 |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 | 第14-16页 |
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网络文化 | 第18-19页 |
·高校校园文化 | 第19-20页 |
2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20-21页 |
·育人功能 | 第20页 |
·导向功能 | 第20-21页 |
·引领功能 | 第21页 |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 第21-22页 |
·高度的主体创造性 | 第21-22页 |
·高度开放的社会性 | 第22页 |
·高度集成的多功能性 | 第22页 |
4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传统校园文化关系 | 第22-24页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高校传统校园文化的虚拟 | 第23页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 | 第23页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 第24-35页 |
1 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24-30页 |
·促进高校教学方式的改变 | 第25-27页 |
·促进学习思维方式的变革 | 第25-26页 |
·促使学生主体意识的彰显 | 第26页 |
·提供师生学习交流新平台 | 第26-27页 |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机遇 | 第27-30页 |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 第27-28页 |
·给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 | 第28页 |
·最大限度地延展了校园文化的时空区间 | 第28-29页 |
·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变革 | 第29-30页 |
·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进程 | 第30页 |
2 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30-35页 |
·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地位 | 第31-33页 |
·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 | 第31页 |
·面临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失衡 | 第31-32页 |
·校园文化监控的难度显著增强 | 第32-33页 |
·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 第33-35页 |
·助长了大学生自我绩效观 | 第33页 |
·淡化了大学生的亲情观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对策 | 第35-51页 |
1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5-37页 |
·政治警觉的原则 | 第35-36页 |
·直面现实的原则 | 第36-37页 |
·追求创新的原则 | 第37页 |
·人文关怀的原则 | 第37页 |
2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37-51页 |
·物质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 第38-40页 |
·建设好高校校园网络硬件 | 第38-39页 |
·建设好高校校园主流网站 | 第39页 |
·建设好高校校园对话网站 | 第39-40页 |
·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 第40-43页 |
·健全网络法规,为依法治网提供法律保障 | 第41页 |
·加强法制教育,为依法上网提供思想保障 | 第41-42页 |
·完善管理制度,为有效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 第42-43页 |
·行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 第43-46页 |
·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 | 第43-44页 |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 第44页 |
·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 第44-46页 |
·精神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 第46-51页 |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导向 | 第46-48页 |
·加大大学生文化精神构建的培养力度 | 第48-49页 |
·凸显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