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3-3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4-1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27-28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8-30页 |
第一章 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的基本问题 | 第30-56页 |
第一节 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基本含义 | 第30-38页 |
一、第三方支付的基本含义 | 第30-33页 |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的基本含义 | 第33-38页 |
第二节 第三方跨境支付的运作流程 | 第38-50页 |
一、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的运作流程 | 第38-43页 |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的运作流程 | 第43-50页 |
第三节 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的法律关系 | 第50-56页 |
一、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的法律划分 | 第50-52页 |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的法律关系 | 第52-56页 |
第二章 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法律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56-104页 |
第一节 我国关于第三方跨境支付监管的立法现状 | 第56-66页 |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的两个基本文件 | 第56-61页 |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法律 | 第61-66页 |
第二节 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法律监管的主要内容 | 第66-92页 |
一、监管模式 | 第66-71页 |
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 | 第71-72页 |
三、市场准入 | 第72-75页 |
四、备付金管理 | 第75-85页 |
五、反洗钱监管 | 第85-88页 |
六、客户权益保护 | 第88-90页 |
七、真实性审核 | 第90-92页 |
第三节 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法律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2-104页 |
一、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的监管协调性问题 | 第92-93页 |
二、“网络支付”含义不够明确 | 第93-95页 |
三、市场准入存在的问题 | 第95-96页 |
四、备付金监管与网联模式共同作用问题 | 第96-100页 |
五、第三方跨境支付中“客户”与“消费者”含义存在区别 | 第100-101页 |
六、第三方跨境支付交易真实性审核风险 | 第101-104页 |
第三章 欧美国家对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监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104-116页 |
第一节 欧盟对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监管 | 第104-109页 |
一、监管模式与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 | 第104-105页 |
二、市场准入 | 第105-106页 |
三、客户备付金监管 | 第106-107页 |
四、客户权益保护 | 第107-108页 |
五、反洗钱监管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美国对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监管 | 第109-113页 |
一、监管模式与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 | 第109-110页 |
二、市场准入 | 第110页 |
三、客户备付金监管 | 第110-111页 |
四、客户权益保护 | 第111-112页 |
五、反洗钱监管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欧美国家的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113-116页 |
一、监管者间关系的协调 | 第113-114页 |
二、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健全 | 第114页 |
三、客户权益保护的加强 | 第114-115页 |
四、国际监管合作的开展 | 第115-116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法律监管的建议 | 第116-122页 |
第一节 健全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监管模式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提高立法层级,明确相关用语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完善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118-120页 |
一、跨境支付的正式许可与内外同步开放 | 第118-119页 |
二、考虑降低市场准入条件 | 第119页 |
三、健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 第119-120页 |
第四节 央行与网联合理发挥各自作用 | 第120-121页 |
一、对《网联通知》的业务范围进行明确 | 第120页 |
二、央行遵从民商事规则 | 第120页 |
三、进行制度构建防止网联垄断 | 第120-121页 |
第五节 加强真实性审核的制度设计 | 第121-122页 |
结语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后记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