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移动支付概述 | 第20-30页 |
第一节 移动支付的含义 | 第20-23页 |
一、移动支付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移动支付与其他支付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移动支付的主流形式:条码支付 | 第23-27页 |
一、条码支付的含义 | 第23页 |
二、条码支付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三、条码支付的分类及交易流程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条码支付的基础法律关系 | 第27-30页 |
一、用户或商户与支付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8页 |
二、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移动支付的盗刷风险:以条码支付为视角 | 第30-49页 |
第一节 盗刷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法律性质 | 第30-33页 |
一、盗刷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30-32页 |
二、盗刷行为的法律性质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中国移动支付盗刷风险的责任分担现状 | 第33-41页 |
一、责任主体 | 第33-34页 |
二、法律规定 | 第34-36页 |
三、司法实践 | 第36-39页 |
四、市场实践 | 第39-41页 |
第三节 移动支付盗刷风险责任分担机制的问题 | 第41-49页 |
一、举证责任分配的不公平性 | 第41-42页 |
二、交易各方的实力失衡 | 第42-44页 |
三、支付机构的规则乱象 | 第44-48页 |
四、商业价值与支付安全的权衡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盗刷风险责任分担机制的国际比较 | 第49-58页 |
第一节 美国的盗刷风险责任分担机制及安全程序规则 | 第49-53页 |
一、盗刷风险责任分担:《电子资金转移法》及《真实信贷法》 | 第49-51页 |
二、制度创新:安全程序规则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其他地区的盗刷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 第53-54页 |
一、欧盟地区《支付服务指令》的盗刷风险责任分担 | 第53-54页 |
二、澳大利亚《电子资金划拨指导法》的盗刷风险责任分担 | 第54页 |
第三节 域外盗刷风险责任分担机制适用性的考量 | 第54-58页 |
一、域外盗刷风险责任分担立法思路 | 第55页 |
二、引入安全程序规则的问题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构建中国移动支付盗刷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 第58-62页 |
第一节 有效识别盗刷行为,合理引入安全程序规则 | 第58-59页 |
一、法定的安全程序规则为最低的验证标准 | 第58-59页 |
二、约定的安全程序规则应进行合理调整 | 第59页 |
第二节 实质公平优先,构建合理盗刷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