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纤细五爪金龙、头花银背藤及斜基粗叶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章 树脂糖苷的研究进展第14-66页
    1.1 树脂糖苷的化学成分研究第14-62页
        1.1.1 二糖苷第15-16页
        1.1.2 三糖苷第16-19页
        1.1.3 四糖苷第19-30页
        1.1.4 五糖苷第30-53页
        1.1.5 六糖苷第53-56页
        1.1.6 糖苷二聚体第56-62页
    1.2 树脂糖苷的药理作用研究第62-66页
        1.2.1 细胞毒作用第62-63页
        1.2.2 抑菌作用第63页
        1.2.3 离子运载活性第63页
        1.2.4 毒鼠作用第63页
        1.2.5 抗肿瘤第63页
        1.2.6 雌激素样作用第63页
        1.2.7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第63-64页
        1.2.8 其他药理作用第64-66页
第二章 纤细五爪金龙的化学成分研究第66-88页
    2.1 实验部分第66-68页
        2.1.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第66-67页
            2.1.1.1 实验仪器第66-67页
            2.1.1.2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67页
            2.1.1.3 药材第67页
        2.1.2 纤细五爪金龙的提取第67-68页
        2.1.3 纤细五爪金龙的分离第68页
    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68-88页
        2.2.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第68-72页
        2.2.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第72-75页
        2.2.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第75-77页
        2.2.4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第77-79页
        2.2.5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第79-82页
        2.2.6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第82-84页
        2.2.7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第84-88页
第三章 银背藤属植物的研究进展第88-96页
    3.1 银背藤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第88-92页
        3.1.1 树脂糖苷类化合物第88-89页
        3.1.2 黄酮类化合物第89-90页
        3.1.3 萜类化合物第90页
        3.1.4 甾体类成分第90页
        3.1.5 有机酸类化合物第90-91页
        3.1.6 芳香酯第91-92页
        3.1.7 酰胺第92页
        3.1.8 生物碱第92页
        3.1.9 其他成分第92页
    3.2 银背藤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第92-94页
        3.2.1 止血作用第92-93页
        3.2.2 抗炎镇痛作用第93页
        3.2.3 抗菌作用第93-94页
        3.2.4 抗氧化作用第94页
        3.2.5 其他作用第94页
    3.3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四章 头花银背藤的化学成分研究第96-112页
    4.1 实验部分第96-99页
        4.1.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第96-97页
            4.1.1.1 实验仪器第96页
            4.1.1.2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96-97页
            4.1.1.3 药材第97页
        4.1.2 头花银背藤的提取第97页
        4.1.3 头花银背藤的分离第97-99页
    4.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99-112页
        4.2.1 化合物8的结构鉴定第99-100页
        4.2.2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第100-101页
        4.2.3 化合物10的结构鉴定第101-102页
        4.2.4 化合物11的结构鉴定第102-104页
        4.2.5 化合物12的结构鉴定第104-107页
        4.2.6 化合物13的结构鉴定第107-109页
        4.2.7 化合物14的结构鉴定第109-111页
        4.2.8 化合物15的结构鉴定第111页
        4.2.9 化合物16的结构鉴定第111-112页
第五章 粗叶木属植物的研究进展第112-120页
    5.1 粗叶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第112-116页
        5.1.1 醌类成分第112-113页
        5.1.2 黄酮类成分第113页
        5.1.3 香豆素类成分第113页
        5.1.4 萜类化合物第113-114页
        5.1.5 甾体类化合物第114-115页
        5.1.6 芳香酯类化合物第115页
        5.1.7 苯酚苷类化合物第115页
        5.1.8 有机酸类化合物第115-116页
        5.1.9 其它成分第116页
    5.2 粗叶木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第116-118页
        5.2.1 抗菌作用第116-117页
        5.2.2 抗癌作用第117页
        5.2.3 肝保护作用第117页
        5.2.4 抗炎作用第117页
        5.2.5 其它作用第117-118页
    5.3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六章 斜基粗叶木的化学成分研究第120-140页
    6.1 实验部分第120-123页
        6.1.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第120-121页
            6.1.1.1 实验仪器第120页
            6.1.1.2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120-121页
            6.1.1.3 药材第121页
        6.1.2 斜基粗叶木的提取第121页
        6.1.3 斜基粗叶木的分离第121-123页
    6.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123-140页
        6.2.1 化合物17的结构鉴定第123-125页
        6.2.2 化合物18的结构鉴定第125-126页
        6.2.3 化合物19的结构鉴定第126-128页
        6.2.4 化合物20的结构鉴定第128-129页
        6.2.5 化合物21的结构鉴定第129-131页
        6.2.6 化合物22的结构鉴定第131-133页
        6.2.7 化合物23的结构鉴定第133-134页
        6.2.8 化合物24的结构鉴定第134-135页
        6.2.9 化合物25的结构鉴定第135-136页
        6.2.10 化合物26的结构鉴定第136-14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6页
附录第156-200页
致谢第200-2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虎桂药对有效组分配伍干预高尿酸血症及其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东风桔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