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1.1 铀的基本性质 | 第16-17页 |
1.1.2 含铀废水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7-18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及特点 | 第19-21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9页 |
1.2.2 离子交换法 | 第19页 |
1.2.3 蒸发浓缩法 | 第19-20页 |
1.2.4 吸附法 | 第20页 |
1.2.5 膜分离法 | 第20页 |
1.2.6 生物处理法 | 第20-2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1 粘土对铀吸附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2 聚苯胺(PANI)及其复合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2.2 实验样品制备 | 第26页 |
2.2.1 铀标准溶液配置 | 第26页 |
2.2.2 膨润土样品制备 | 第26页 |
2.2.3 PANI/膨润土样品制备 | 第26页 |
2.3 吸附实验 | 第26-27页 |
2.4 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2.4.1 吸附作用原理及其分类 | 第27-28页 |
2.4.2 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膨润土吸附水溶液中U(VI)的效果与机理 | 第30-45页 |
3.1 膨润土的表征 | 第30-34页 |
3.1.1 膨润土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0-31页 |
3.1.2 膨润土的热重(TGA)分析 | 第31-32页 |
3.1.3 膨润土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2-33页 |
3.1.4 膨润土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3-34页 |
3.1.5 膨润土的比表面积测定 | 第34页 |
3.2 膨润土吸附U(VI)的影响因素 | 第34-43页 |
3.2.1 吸附动力学 | 第34-35页 |
3.2.2 溶液初始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3 腐殖酸(HA)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4 吸附等温模型 | 第39-41页 |
3.2.5 反应热力学 | 第41-43页 |
3.2.6 膨润土的再生利用 | 第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PANI/膨润土吸附水溶液中U(VI)的效果与机理 | 第45-60页 |
4.1 PANI/膨润土的表征 | 第45-50页 |
4.1.1 PANI/膨润土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5-46页 |
4.1.2 PANI/膨润土的热重(TGA)分析 | 第46-47页 |
4.1.3 PANI/膨润土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7-48页 |
4.1.4 PANI/膨润土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8-49页 |
4.1.5 PANI/膨润土的比表面积测定 | 第49-50页 |
4.2 PANI/膨润土吸附水溶液中U(VI)的影响因素 | 第50-58页 |
4.2.1 吸附动力学 | 第50-51页 |
4.2.2 固液比的影响 | 第51页 |
4.2.3 溶液初始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4 腐殖酸(HA)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5 吸附等温模型 | 第54-56页 |
4.2.6 反应热力学 | 第56-57页 |
4.2.7 PANI/膨润土的再生利用 | 第57-58页 |
4.2.8 两种不同吸附剂吸附效果的对比 | 第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