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视角下高县林湖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2 国内外农旅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农旅融合相关概念阐释 | 第21-23页 |
2.1.1 乡村旅游相关概念阐述 | 第21-22页 |
2.1.2 农旅融合相关概念阐述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第23-25页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3页 |
2.2.2 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4页 |
2.2.4 昂谱(RMP)模式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乡村旅游农旅融合分析 | 第25-33页 |
3.1 乡村旅游农旅融合发展基础及必要性 | 第25-28页 |
3.1.1 乡村旅游农旅融合的发展基础 | 第25-27页 |
3.1.2 乡村旅游农旅融合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3.2 乡村旅游农旅融合的特征及趋势 | 第28-30页 |
3.2.1 乡村旅游农旅融合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3.2.2 乡村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 第29-30页 |
3.3 国内外案例分析及启示 | 第30-33页 |
3.3.1 国内外案例分析 | 第30-31页 |
3.3.2 案例启示 | 第31-33页 |
第4章 高县林湖村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 第33-47页 |
4.1 高县林湖村基本概况 | 第33-39页 |
4.1.1 区位分析 | 第33-35页 |
4.1.2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 第35-36页 |
4.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6-38页 |
4.1.4 林湖村农业基础概况 | 第38-39页 |
4.2 林湖村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 第39-43页 |
4.2.1 林湖村旅游资源分类 | 第39-41页 |
4.2.2 林湖村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 第41-42页 |
4.2.3 林湖村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 第42-43页 |
4.3 林湖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43-44页 |
4.4 林湖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4.4.1 空间布局同质,产业结构单一 | 第44页 |
4.4.2 资源内涵缺失,产品开发滞后 | 第44-45页 |
4.4.3 基础设施落后,服务配套欠缺 | 第45页 |
4.4.4 景观环境品质低,乡村特色体验不足 | 第45页 |
4.4.5 营销体系失焦,举措精准性不够 | 第45-47页 |
第5章 农旅融合视角下林湖村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 第47-65页 |
5.1 农旅空间融合 | 第47-51页 |
5.2 农旅功能融合 | 第51-56页 |
5.2.1 旅游产品提升发展方向 | 第52-53页 |
5.2.2 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 第53-55页 |
5.2.3 旅游商品提升发展 | 第55-56页 |
5.3 文化内涵提升 | 第56-58页 |
5.3.1 静态文化还原展示 | 第56-57页 |
5.3.2 动态文化再现发展 | 第57-58页 |
5.4 支撑体系优化 | 第58-60页 |
5.5 农旅市场融合 | 第60-63页 |
5.5.1 客源市场分析及划分 | 第60-62页 |
5.5.2 旅游形象定位 | 第62页 |
5.5.3 旅游市场营销 | 第62-63页 |
5.6 管理经营融合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