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6页
        1.2.1 承载力理论的发展与演化第10-13页
        1.2.2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第13-15页
        1.2.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目标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通辽市概况第19-20页
    2.1 地理概况第19页
    2.2 社会经济第19页
    2.3 城镇空间布局第19-20页
第三章 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分析与方法选择第20-36页
    3.1 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第20-21页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21-28页
        3.2.1 综合评价法第21-22页
        3.2.2 生态足迹法的生态承载力模型第22-23页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第23-28页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8-30页
        3.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28页
        3.3.2 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筛选第28-30页
    3.4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0-36页
        3.4.1 数据来源第30-31页
        3.4.2 指标体系中数据的处理第31页
        3.4.3 遥感数据的处理第31-36页
第四章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及应用第36-63页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6-49页
        4.1.1 指标层权重的确定第36-46页
        4.1.2 准则层权重的确定第46-48页
        4.1.3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第48-49页
    4.2 生态承载力状况分析第49-56页
        4.2.1 生态支撑力状况分析第49-52页
        4.2.2 生态压力状况分析第52-54页
        4.2.3 生态承载力状况分析第54-55页
        4.2.4 预测生态系统可承载人口第55-56页
    4.3 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析第56-60页
        4.3.1 遥感影像解译第56-57页
        4.3.2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确定第57-58页
        4.3.3 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第58-59页
        4.3.4 各县(旗)生态承载力状况分析第59-60页
    4.4 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第60-63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63-66页
    5.1 结论第63-64页
    5.2 创新点第64-65页
    5.3 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持异构多核体系结构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与改进
下一篇:混合动力汽车车载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