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菌类论文--真菌门论文

雪峰虫草子座人工培养及其交配型基因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概述第15-16页
    1.2 虫草无性型及其分类鉴定第16-17页
    1.3 虫草的有效成分及其应用研究第17-20页
    1.4 虫草的人工栽培与发酵培养第20-22页
    1.5 虫草交配型基因与TAIL-PCR技术第22-25页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雪峰虫草菌的生物学特性第26-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8页
        2.1.1 菌种及其来源第26-27页
        2.1.2 仪器与试剂第27页
        2.1.3 培养基第27-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2.1 雪峰虫草菌株的分离第28页
        2.2.2 雪峰虫草形态学鉴定第28页
        2.2.3 雪峰虫草基因组DNA的制备第28页
            2.2.3.1 雪峰虫草基因组DNA的抽提第28页
            2.2.3.2 凝胶电泳检测抽提的基因组DNA质量第28页
            2.2.3.3 测定抽提的基因组DNA的OD_(260)、OD_(280)值第28页
        2.2.4 ITS区段的扩增与序列分析第28-30页
            2.2.4.1 ITS区段的扩增与克隆第29页
            2.2.4.2 切胶回收目的片段第29页
            2.2.4.3 目的片段克隆、转化与测序第29-30页
            2.2.4.4 序列分析第30页
        2.2.5 雪峰虫草交配型的快速鉴定第30页
        2.2.6 雪峰虫草菌株子实体的培养第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2.3.1 雪峰虫草的分离鉴定第30-35页
            2.3.1.1 雪峰虫草菌的形态特征第31-32页
            2.3.1.2 雪峰虫草的ITS序列分析第32-33页
            2.3.1.3 交配型基因在雪峰虫草中的分布第33-35页
        2.3.2 雪峰虫草菌株子座的培养第35-36页
    2.4 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雪峰虫草液体发酵与人工培育第38-53页
    3.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3.1.1 菌种及其来源第38页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8页
        3.1.3 培养基第38-39页
    3.2 实验方法第39-41页
        3.2.1 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试验设计第39-40页
            3.2.1.1 单因子筛选和Plackett-Burman设计第39-40页
            3.2.1.2 响应曲面分析第40页
            3.2.1.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第40页
            3.2.1.4 统计分析第40页
        3.2.2 雪峰虫草菌株子座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0-41页
            3.2.2.1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第40页
            3.2.2.2 接种与培养第40-41页
            3.2.2.3 正交实验探索获得子座的最佳培养条件第41页
            3.2.2.4 最适生长条件的确证第4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1-51页
        3.3.1 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第41-50页
            3.3.1.1 不同碳源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第41-42页
            3.3.1.2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第42-44页
            3.3.1.3 七水硫酸镁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第44-45页
            3.3.1.4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重要影响因素第45-46页
            3.3.1.5 中心组合优化实验结果第46-50页
        3.3.2 雪峰虫草菌株子座的人工培养第50-51页
    3.4 讨论第51-53页
第四章 雪峰虫草核苷类成分含量分析第53-6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4.1.1 实验材料第53-54页
            4.1.1.1 材料第53-54页
            4.1.1.2 试剂与仪器第54页
        4.1.2 实验方法第54-56页
            4.1.2.1 核苷与碱基组成分析第54-55页
            4.1.2.2 氨基酸分析第55页
            4.1.2.3 脂肪酸与挥发性成分分析第55页
            4.1.2.4 虫草酸含量测定第55-5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6-66页
        4.2.1 核苷与碱基组成分析第56-63页
            4.2.1.1 方法验证第56-58页
            4.2.1.2 雪峰虫草不同组织中核苷和碱基的分析结果第58-60页
            4.2.1.3 虫草素的鉴定第60-63页
        4.2.2 其它有效成分检测结果第63-66页
    4.3 讨论第66-68页
第五章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第68-95页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69页
    5.2 实验方法第69-77页
        5.2.1 生物信息学分析的主要软件与数据库第69-70页
        5.2.2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和MAT1-2序列的全长克隆第70-74页
            5.2.2.1 hiTAIL-PCR巢式特异引物的设计第70-71页
            5.2.2.2 hiTAIL-PCR反应体系第71-73页
            5.2.2.3 hiTAIL-PCR反应程序第73-74页
            5.2.2.4 目标片段测序第74页
        5.2.3 Southern印迹杂交方法第74-76页
            5.2.3.1 溶液配制第74页
            5.2.3.2 实验用引物序列第74-75页
            5.2.3.3 DNA酶切和电泳第75页
            5.2.3.4 转膜、杂交、洗膜与信号检测第75-76页
        5.2.4 RNA制备和cDNA合成第76-7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7-92页
        5.3.1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的克隆和分析第77-86页
            5.3.1.1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1的分析第79-82页
            5.3.1.2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2的分析第82-84页
            5.3.1.3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3的分析第84-86页
        5.3.2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2的克隆和分析第86-90页
        5.3.3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基因座的分析第90-92页
    5.4 讨论第92-9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6.1 研究结论第95-96页
    6.2 特色与创新之处第96页
    6.3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1页
附录第111-127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鱼草叶序发育相关基因挖掘及功能解析
下一篇:基于同源重组技术对微生物天然产物进行挖掘和CDI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