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酶制剂(酵素)论文

Humicola insolens角质酶在Escherichia coli中的重组表达、发酵优化及其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角质酶概述第8-11页
        1.1.1 角质酶的来源第8-9页
        1.1.2 角质酶的酶学性质第9页
        1.1.3 角质酶的克隆表达及制备第9-10页
        1.1.4 角质酶的应用第10-11页
    1.2 棉纤维生物精炼概述第11-14页
        1.2.1 棉纤维的结构与组成第11页
        1.2.2 角质层与角质第11-12页
        1.2.3 蜡质与角质层水分渗透结构模型第12-13页
        1.2.4 精炼酶在棉织物前处理中的应用第13-14页
    1.3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概述第14-15页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第15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7-26页
    2.1 实验材料第17-19页
        2.1.1 菌株与质粒第17页
        2.1.2 主要试剂和工具酶第17-18页
        2.1.3 主要仪器第18页
        2.1.4 培养基第18-19页
    2.2 基因工程相关操作方法第19-21页
        2.2.1 分子生物学相关操作方法第19页
        2.2.2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19-20页
        2.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20-21页
        2.2.4 大肠杆菌热激转化方法第21页
    2.3 培养及发酵方法第21页
        2.3.1 重组菌摇瓶发酵方法第21页
        2.3.2 3-L发酵罐扩大培养方法第21页
    2.4 分析方法第21-23页
        2.4.1 酶活力测定方法第21-22页
        2.4.2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第22页
        2.4.3 重组酶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测定第22页
        2.4.4 重组酶最适pH及pH稳定性测定第22页
        2.4.5 菌体浓度的测定第22页
        2.4.6 蛋白纯化方法第22-23页
        2.4.7 蛋白浓度测定第23页
        2.4.8 磷脂酶活性测定第23页
    2.5 棉纤维的生物精练相关方法第23-26页
        2.5.1 棉织物酶法处理工艺第23-24页
        2.5.2 棉织物化学法处理工艺第24页
        2.5.3 棉织物染色工艺第24页
        2.5.4 纺织品润湿性测定方法第24页
        2.5.5 上染速率曲线绘制方法第24-25页
        2.5.6 染色颜色深度(K/S值)第25页
        2.5.7 纺织品失重率测定第25页
        2.5.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棉织物形态结构第25-26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26-46页
    3.1 Humicola insolens角质酶在E.coli中的重组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第26-30页
        3.1.1 重组质粒pET-20b(+)/hic的构建第26-27页
        3.1.2 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0b(+)/hic的构建和摇瓶发酵第27-28页
        3.1.3 重组角质酶的分离纯化第28页
        3.1.4 重组角质酶酶学性质研究第28-30页
    3.2 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0b(+)/hic在3-L罐中的发酵优化第30-37页
        3.2.1 重组菌高密度发酵的诱导条件初步优化第30-34页
        3.2.2 重组角质酶的磷脂活性测定第34-35页
        3.2.3 高诱导菌体浓度和高诱导强度的发酵策略对重组菌高密度发酵的影响第35-37页
    3.3 重组角质酶在棉织物精练中的应用第37-46页
        3.3.1 H.insolens角质酶单酶处理工艺优化第37-41页
        3.3.2 H.insolens角质酶和T.fusca角质酶复配处理工艺优化第41-42页
        3.3.3 酶处理对棉织物失重率的影响第42-43页
        3.3.4 酶处理对棉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3.3.5 酶处理对棉织物表面结构的影响第44-46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4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分子底物适用性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的挖掘及其催化特性表征
下一篇:基于不同厌氧消化工艺的葡萄糖产氢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