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海上油气田开发开采机械设备论文--海上开采机械设备论文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GLCC)上部筒体气液流动行为及分离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第9-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18页
    1.1 新型管柱式气液分离器(GLCC)概述第14-16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8-49页
    2.1 气相带液(LCO)现象第18-26页
        2.1.1 LCO现象的两个评价指标第18-19页
        2.1.2 LCO现象研究进展第19-26页
    2.2 LCO现象的根本原因——液膜与液滴第26-28页
    2.3 液膜流动行为的研究第28-38页
        2.3.1 GLCC中的气液两相流型第28-30页
        2.3.2 液膜破碎现象研究第30-36页
        2.3.3 液膜喷溅现象研究第36-37页
        2.3.4 液膜溢出现象研究第37-38页
    2.4 液滴离心分离的研究第38-42页
        2.4.1 旋流场流动形态第38-40页
        2.4.2 颗粒离心分离模型第40-42页
    2.5 GLCC气液两相数值模拟现状第42-48页
        2.5.1 欧拉-欧拉方法第42-44页
        2.5.2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第44-48页
    2.6 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GLCC上部筒体气液流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第49-84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气液两相基础流场的模拟方法第49-61页
        3.2.1 几何对象及操作工况第50-51页
        3.2.2 关于边界条件的讨论第51-56页
        3.2.3 湍流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56-57页
        3.2.4 多相流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57-58页
        3.2.5 曳力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58-60页
        3.2.6 网格及求解器设置第60-61页
        3.2.7 基础流场的实验验证第61页
    3.3 液膜数值模拟方法第61-71页
        3.3.1 离散相成膜方法(DPM-EWF耦合法)第63-65页
        3.3.2 连续相成膜方法(Eulerian-EWF耦合法)第65-66页
        3.3.3 液膜模拟的补充第66-70页
        3.3.4 液膜模拟的实验验证方法第70-71页
    3.4 液滴数值模拟方法第71-83页
        3.4.1 原始液滴计算模型第71-76页
        3.4.2 二次液滴计算模型第76-80页
        3.4.3 液滴模拟的计算过程第80-81页
        3.4.4 液滴模拟的实验验证第81-83页
    3.5 小结第83-84页
第4章 GLCC气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第84-100页
    4.1 气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第84-92页
        4.1.1 相含率分布第84-88页
        4.1.2 离心力空间分布第88-90页
        4.1.3 轴向曳力空间分布第90-92页
    4.2 上部筒体携液过程分析第92-98页
        4.2.1 倾斜管液相携带率第92-93页
        4.2.2 分流区液膜不稳定性第93-95页
        4.2.3 主筒体分离能力第95-98页
    4.3 小结第98-100页
第5章 GLCC上行旋流液膜流动行为分析第100-122页
    5.1 上行旋流液膜(USLF)概述第100-103页
    5.2 液膜的形成和溢出第103-106页
        5.2.1 液膜的形成第103-106页
        5.2.2 液膜的溢出第106页
    5.3 旋流液膜流动特征第106-117页
        5.3.1 液膜厚度的实验验证第107页
        5.3.2 液膜厚度分布第107-111页
        5.3.3 液膜轴向速度分布第111-114页
        5.3.4 液膜切向速度分布第114-117页
    5.4 旋流液膜厚度和速度的典型分布第117-121页
        5.4.1 不同流型下的液膜流动特征比较第117-120页
        5.4.2 旋流液膜流动参数的典型分布第120-121页
    5.5 小结第121-122页
第6章 GLCC上部筒体液滴携带行为分析第122-137页
    6.1 原始液滴携带规律分析第122-131页
        6.1.1 液滴轨迹跟踪第122-127页
        6.1.2 液滴浓度分布第127-128页
        6.1.3 逃逸液滴粒径分布第128-129页
        6.1.4 液滴分级逃逸率第129-131页
    6.2 二次液滴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第131-136页
        6.2.1 液滴破碎的影响第131-132页
        6.2.2 液滴聚并的影响第132-134页
        6.2.3 液膜飞溅的影响第134-135页
        6.2.4 二次液滴的综合评定第135-136页
    6.3 小结第136-137页
第7章 USLF液膜流型判定方法第137-151页
    7.1 液膜流型淹没机制第137-138页
    7.2 USLF液膜液量计算第138-144页
        7.2.1 液膜上行分流比第139-141页
        7.2.2 液滴上行分流比第141-144页
    7.3 USLF液膜流型判据第144-149页
        7.3.1 USLF液膜受力分析第144-146页
        7.3.2 摩擦系数的计算第146-147页
        7.3.3 液相折算速度的计算第147页
        7.3.4 液膜平均厚度的计算第147-148页
        7.3.5 USLF流型判据及验证第148-149页
    7.4 小结第149-151页
第8章 基于USLF流型的液相带出LCO率计算方法第151-170页
    8.1 LCO率计算方法思路和框架第151-154页
    8.2 上部筒体液滴的逃逸(LDCO)第154-156页
    8.3 上部筒体液膜的溢出(LFCO)第156-166页
        8.3.1 GLCC液膜驻波模型第158-165页
        8.3.2 GLCC液膜溢出率第165-166页
    8.4 LCO率(液相分离效率)的分流型计算第166-169页
        8.4.1 旋环流下的液相带出率计算第167页
        8.4.2 搅混流下的液相带出率计算第167-168页
        8.4.3 环状流下的液相带出率计算第168页
        8.4.4 液相带出率的模型验证第168-169页
    8.5 小结第169-170页
第9章 总结与展望第170-173页
    9.1 全文总结第170-172页
    9.2 展望与建议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3页
附录 A 倾斜管分层流/环状流气液流动参数计算第183-187页
附录 B 倾斜管非均相入口边界UDF编译程序第187-191页
附录 C GLCC上部筒体气相旋流场速度分布第191-193页
附录 D 液滴逃逸率(LDCO)模型Matlab程序第193-198页
附录 E 液膜溢出率(LFCO)模型Matlab程序第198-203页
致谢第203-20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06-20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童文学英译汉中的显化选择--《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对比研究
下一篇:Legal Literacy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