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童车设计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选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1.4 选题研究的整体框架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成长型童车适用人群分析 | 第14-24页 |
2.1 儿童群体划分 | 第14-16页 |
2.1.1 儿童年龄划分与年龄变化 | 第14-15页 |
2.1.2 儿童性别角色概念和定型 | 第15-16页 |
2.2 儿童生理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2.2.1 大脑和神经系统 | 第16-17页 |
2.2.2 大小、形状和技巧 | 第17-18页 |
2.2.3 语言的发展 | 第18页 |
2.3 儿童心理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2.4 儿童知觉与动作发展 | 第19-20页 |
2.5 影响儿童使用童车的人机尺寸分析 | 第20-24页 |
第3章 成长型童车的市场调研 | 第24-36页 |
3.1 童车的分类 | 第24-29页 |
3.2 成长型童车的概念 | 第29-30页 |
3.3 童车的市场调查概述 | 第30-32页 |
3.3.1 国外童车的市场调查概述 | 第30-31页 |
3.3.2 国内童车的市场调查概述 | 第31-32页 |
3.4 童车的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3.5 成长型童车的特点 | 第34-36页 |
3.5.1 多功能性 | 第34页 |
3.5.2 可调节性 | 第34-35页 |
3.5.3 可组合性 | 第35页 |
3.5.4 可解构性 | 第35-36页 |
第4章 成长型童车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 第36-44页 |
4.1 成长型童车的设计原则 | 第36-42页 |
4.1.1 延展性原则 | 第36-37页 |
4.1.2 个性化与定制化原则 | 第37页 |
4.1.3 安全性原则 | 第37-39页 |
4.1.4 适用性原则 | 第39-41页 |
4.1.5 趣味性原则 | 第41-42页 |
4.2 成长型童车的设计方法 | 第42-44页 |
4.2.1 采用积极的设计策略 | 第42-43页 |
4.2.2 成长型童车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的关系 | 第43-44页 |
第5章 成长型童车的设计定位 | 第44-56页 |
5.1 成长型童车使用人群分析 | 第44页 |
5.2 成长型童车产品风格分析 | 第44-52页 |
5.2.1 造型要素 | 第44-47页 |
5.2.2 色彩要素 | 第47-50页 |
5.2.3 结构要素 | 第50-52页 |
5.3 成长型童车的功能分析 | 第52页 |
5.4 成长型童车的材料分析 | 第52-56页 |
第6章 成长型童车的设计实践 | 第56-74页 |
6.1 成长型童车的设计策略 | 第56-57页 |
6.1.1 成长型童车的设计流程 | 第56页 |
6.1.2 自主设计 | 第56-57页 |
6.1.3 改良设计 | 第57页 |
6.2 设计方案一展示 | 第57-65页 |
6.2.1 方案草图设计 | 第57-58页 |
6.2.2 计算机辅助设计图 | 第58-60页 |
6.2.3 设计方案效果图 | 第60-61页 |
6.2.4 设计说明 | 第61-65页 |
6.3 设计方案二展示 | 第65-74页 |
6.3.1 方案草图设计 | 第65-66页 |
6.3.2 计算机辅助设计图 | 第66-68页 |
6.3.3 设计方案效果图 | 第68-69页 |
6.3.4 设计说明 | 第69-7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74页 |
7.1.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74页 |
7.1.2 论文创新点 | 第74页 |
7.2 成长型童车设计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插图注释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