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半挂牵引列车悬架系统减振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符号说明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4-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汽车平顺性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整车悬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方法第19-20页
        1.2.3 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价第20-22页
        1.2.4 智能多目标优化算法第22-2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半挂牵引列车作业特点及振动特性试验第25-36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半挂牵引列车作业特点第25页
    2.3 半挂牵引列车振动特性试验第25-35页
        2.3.1 典型路面下整车振动试验第26-29页
        2.3.2 整车振动试验响应分析第29-35页
            2.3.2.1 时域和频域响应分析第29-32页
            2.3.2.2 振动信号传递分析第32-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半挂牵引列车悬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第36-60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汽车悬架系统减振特性仿真分析的理论基础第36-40页
        3.2.1 随机振动理论第36-38页
        3.2.2 路面谱理论第38-40页
    3.3 整车悬架系统结构分析及系统建模第40-45页
        3.3.1 整车悬架系统力学建模第40页
        3.3.2 整车悬架系统数学建模第40-45页
    3.4 整车悬架系统减振特性仿真分析第45-55页
        3.4.1 随机路面激励第45-48页
        3.4.2 整车平顺性仿真分析第48-52页
        3.4.3 整车悬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第52-55页
    3.5 半挂牵引列车悬架系统减振特性仿真分析第55-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基于点到线最小距离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第60-89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第60-66页
        4.2.1 基本原理第60-61页
        4.2.2 算法流程第61-62页
        4.2.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第62-66页
            4.2.3.1 多目标优化问题数学模型和基本概念第62-64页
            4.2.3.2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第64-66页
    4.3 基于点到线最小距离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第66-73页
        4.3.1 选择全局最优解第66-67页
        4.3.2 点到直线最小距离第67-69页
        4.3.3 寻找全局最优第69-70页
        4.3.4 算法流程第70-73页
    4.4 改进算法的测试与评价第73-79页
        4.4.1 测试函数第73-74页
        4.4.2 评价指标第74-75页
        4.4.3 测试结果第75-79页
    4.5 车辆动态性能多目标优化设计第79-87页
        4.5.1 5自由度车辆模型第79-81页
        4.5.2 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第81-82页
        4.5.3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第82-87页
    4.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悬架系统优化第89-104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半挂牵引列车悬架系统优化第89-93页
        5.2.1 设置算法参数第89-90页
        5.2.2 约束条件的处理第90页
        5.2.3 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设定第90-91页
        5.2.4 整车悬架系统优化第91-93页
    5.3 半挂牵引车悬架系统优化后性能仿真分析第93-102页
        5.3.1 平顺性优化仿真分析第93-100页
        5.3.2 道路安全性优化仿真分析第100-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半挂牵引列车试验研究第104-120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试验准备第104-108页
        6.2.1 试验车辆及试验备件第104-105页
        6.2.2 试验场地第105-107页
        6.2.3 试验设备第107-108页
    6.3 主观驾评试验分析第108-115页
        6.3.1 试验内容及流程第108-109页
        6.3.2 主观驾评第109-111页
        6.3.3 主观驾评试验分析第111-115页
    6.4 客观测试分析第115-119页
        6.4.1 转向/操控客观测试第115-116页
        6.4.2 平顺性测试第116-119页
    6.5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2页
    7.1 主要结论第120页
    7.2 创新点第120-121页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顺层岩体中隧道地震响应特征的波动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电池制备和材料的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