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设计论文

顺层岩体中隧道地震响应特征的波动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3页
        1.2.1 一般地层段第14-16页
        1.2.2 洞口段和浅埋段第16-17页
        1.2.3 断层破碎带段第17-18页
        1.2.4 其它第18-19页
        1.2.5 相近领域的地震研究成果第19-21页
        1.2.6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分析第21-23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第23-25页
        1.3.1 论文研究目标第23页
        1.3.2 论文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3 论文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2章 顺层岩体中地震波平行隧道纵断面斜入射时的波动方法研究第25-50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波动法及其输入模式第25-26页
        2.2.1 地震响应的波动方法第25页
        2.2.2 基于黏弹性边界的波动输入模式第25-26页
    2.3 顺层岩体中隧道地震波场及波动特征第26-32页
        2.3.1 顺层岩体中隧道的地震波场第26-27页
        2.3.2 顺层岩体中坐标系间的空间关系第27-28页
        2.3.3 横观各向同性介质的弹性矩阵第28-30页
        2.3.4 顺层岩体中相速度和偏振方向第30-32页
    2.4 顺层岩体中人工边界上的内行场位移和速度第32-34页
        2.4.1 计算人工边界上内行场的基本思路第32-33页
        2.4.2 顺层岩体人工边界上的内行场位移和速度第33-34页
    2.5 顺层岩体人工边界上的等效结点力第34-38页
        2.5.1 顺层岩体弹性矩阵的转换第34-35页
        2.5.2 平面波入射时顺层岩体的应变-应力第35-37页
        2.5.3 等效结点力第37-38页
    2.6 横观各向同性介质的近似黏弹性边界第38-40页
        2.6.1 各向同性介质的黏弹性人工边界第38页
        2.6.2 横观各向同性介质的黏弹性边界参数研究第38-40页
    2.7 地震动输入方法的精度验证第40-44页
        2.7.1 模型及参数第40-41页
        2.7.2 结果及分析第41-44页
    2.8 波动方法的算例验证第44-49页
        2.8.1 模型和参数第45-46页
        2.8.2 结果及分析第46-49页
    2.9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顺层岩体中地震波垂直隧道轴线入射时的波动方法研究第50-66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顺层隧道波场的特点分析第51页
        3.2.1 基于黏弹性边界的地震波输入模式第51页
        3.2.2 顺层岩体中隧道的地震波场第51页
    3.3 顺层岩体中地震波方向垂直隧道轴线时的波动特征第51-53页
        3.3.1 顺层岩体中波动及应力-应变特征第51页
        3.3.2 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第51-52页
        3.3.3 顺层岩体中偏振方向和相速度第52-53页
    3.4 顺层岩体中人工边界上的内行场位移和速度第53-54页
        3.4.1 计算人工边界上内行场的基本思路第53页
        3.4.2 计算人工边界上的内行场位移和速度第53-54页
    3.5 顺层岩体中人工边界上的等效结点力第54-57页
        3.5.1 顺层岩体弹性矩阵的转换第54-55页
        3.5.2 平面波入射时顺层岩体的应变-应力第55-57页
        3.5.3 等效结点力第57页
    3.6 横观各向同性介质的近似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参数第57-58页
    3.7 地震动输入方法的精度验证第58-60页
        3.7.1 模型及参数第58页
        3.7.2 结果及分析第58-60页
    3.8 波动方法的算例验证第60-65页
        3.8.1 模型和参数第60-61页
        3.8.2 结果及分析第61-65页
    3.9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顺层岩体中隧道地震响应的理论研究第66-74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顺层隧道地震响应的理论分析第66-70页
        4.2.1 顺层隧道的理论模型第66-67页
        4.2.2 顺层隧道的内力分布特点第67-70页
    4.3 算例演示第70-73页
        4.3.1 基本参数第70页
        4.3.2 结果及分析第70-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qP波斜入射时岩层倾角和各向异性对衬砌响应不对称性的影响第74-103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基本参数第74-76页
        5.2.1 地层参数第74-75页
        5.2.2 衬砌参数第75-76页
        5.2.3 地震波参数第76页
        5.2.4 有限元模型第76页
    5.3 qP波入射地震响应与岩层倾角的关系研究第76-89页
        5.3.1 工况设计第76页
        5.3.2 内力及相对位移第76-85页
        5.3.3 分析与结论第85-89页
    5.4 qP波入射地震响应与岩层各向异性强度的关系研究第89-101页
        5.4.1 工况设计第89页
        5.4.2 内力及相对位移第89-98页
        5.4.3 分析与结论第98-101页
    5.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6章 qP波垂直入射时岩层倾角和各向异性对衬砌响应不对称性的影响第103-139页
    6.1 引言第103页
    6.2 基本参数第103-104页
        6.2.1 地层参数第103页
        6.2.2 衬砌参数第103-104页
        6.2.3 地震波参数第104页
        6.2.4 有限元模型第104页
    6.3 qP波入射地震响应与岩层倾角的关系研究第104-121页
        6.3.1 qP波入射工况设计第104-105页
        6.3.2 qP波底部入射时内力包络及相对位移结果与分析第105-113页
        6.3.3 qP波斜入射时内力包络及相对位移结果与分析第113-121页
    6.4 qP波入射地震响应与岩层各向异性强度的关系研究第121-137页
        6.4.1 qP波入射工况设计第121-122页
        6.4.2 qP波底部入射时内力包络及相对位移结果与分析第122-129页
        6.4.3 qP波斜入射时内力包络及相对位移结果与分析第129-137页
    6.5 qP波底部入射与斜入射方向平行于隧道纵断面时响应的对比分析第137-138页
    6.6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7章 qSV波入射时岩层倾角和各向异性对衬砌响应非反对称性的影响第139-175页
    7.1 引言第139页
    7.2 基本参数第139页
    7.3 qSV波入射地震响应与岩层倾角的关系研究第139-156页
        7.3.1 qSV波入射工况设计第139-140页
        7.3.2 qSV波底部入射时内力包络及相对位移结果与分析第140-148页
        7.3.3 qSV波斜入射时内力包络及相对位移结果与分析第148-156页
    7.4 qSV波入射地震响应与岩层各向异性强度的关系研究第156-172页
        7.4.1 qSV波入射工况设计第156-157页
        7.4.2 qSV波底部入射时内力包络及相对位移结果与分析第157-165页
        7.4.3 qSV波斜入射时内力包络及相对位移结果与分析第165-172页
    7.5 qP波与qSV波入射时响应的对比分析第172-173页
    7.6 本章小结第173-175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75-178页
    8.1 结论及创新性成果第175-176页
        8.1.1 主要结论第175-176页
        8.1.2 创新性成果第176页
    8.2 展望第176-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7页
附录1 边界条件参数取值对比研究第187-18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89-190页
    1 发表论文第189-190页
    2 参与的主要科研课题第190页
    3 专利授权情况第190页
    4 参编规范、图集第190页
    5 获得荣誉第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弯曲波的拉索损伤识别理论方法
下一篇:半挂牵引列车悬架系统减振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