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商用车人机工程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9页 |
| ·商用车——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分 | 第12页 |
| ·乘员安全和健康 | 第12-16页 |
| ·商用车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 | 第16-18页 |
| ·驾驶员人体建模和工效评估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数字人体建模 | 第19页 |
| ·驾驶员姿势舒适性 | 第19-20页 |
| ·汽车人机工程设计 | 第20-22页 |
| ·课题来源和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重型商用车人机设计方法 | 第24-40页 |
| ·概述 | 第24-25页 |
| ·踏板布置 | 第25-26页 |
| ·H点方案设计 | 第26-31页 |
| ·传统的H点布置方法 | 第26-28页 |
| ·面向指定驾驶员群体的H点布置方法 | 第28-31页 |
| ·布置工具图形定位 | 第31-36页 |
| ·SAE眼椭圆 | 第31-33页 |
| ·膝部包络线 | 第33-35页 |
| ·胃部包络线 | 第35-36页 |
| ·转向盘布置 | 第36-37页 |
| ·仪表板布置 | 第37-38页 |
| ·仪表板主断面设计 | 第37-38页 |
| ·仪表布置 | 第38页 |
| ·仪表罩布置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数字人体建模方法研究 | 第40-64页 |
| ·研究背景 | 第40-42页 |
| ·人体运动学建模 | 第42-58页 |
| ·人体测量学 | 第42-49页 |
| ·人体骨骼系统建模 | 第49-52页 |
| ·人体外观表达 | 第52-54页 |
| ·肢体驱动、姿势解算和工效评估 | 第54-58页 |
| ·人体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58-63页 |
| ·多刚体动力学方法概述 | 第58-60页 |
| ·人体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60-63页 |
| ·人体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基于数字人体模型的重型商用车人机工程设计 | 第64-86页 |
| ·驾驶员姿势舒适性评价 | 第64-82页 |
| ·姿势舒适性建模 | 第64-68页 |
| ·驾驶姿势舒适性仿真试验 | 第68-76页 |
| ·商用车驾驶员姿势舒适性模型 | 第76-82页 |
| ·重型商用车驾驶员姿势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82-85页 |
| ·汽车驾驶室设计方案评价 | 第82-83页 |
| ·重型商用车人机工程设计评价系统开发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重型商用车人机设计分析评价 | 第86-112页 |
| ·引言 | 第86页 |
| ·CATIA知识工程模块简介 | 第86-87页 |
| ·基于设计知识的参数化驾驶室人机布置评价系统开发 | 第87-89页 |
| ·重型商用车人机性能的客观评价 | 第89-99页 |
| ·仪表视野分析 | 第90-91页 |
| ·前方视野分析 | 第91-92页 |
| ·后视野分析 | 第92-93页 |
| ·进出和入座方便性分析 | 第93-98页 |
| ·前风挡玻璃刮扫面积分析 | 第98-99页 |
| ·重型商用车人机性能的主观评价 | 第99-111页 |
| ·评价内容 | 第99-100页 |
| ·评价人员 | 第100-102页 |
| ·试验方法 | 第102-104页 |
| ·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12-114页 |
| ·研究结论 | 第112-113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1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 附录1: 汽车静止状态主观评价问卷 | 第114-116页 |
| 附录2: 汽车行车状态主观评价问卷 | 第116-117页 |
| 附录3: 行车状态身体部位舒适性主观评价问卷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