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第2章 电动汽车概述 | 第11-13页 |
2.1 电动汽车分类 | 第11页 |
2.2 电动汽车结构与布置形式 | 第11-12页 |
2.3 电动汽车的优缺点 | 第12页 |
2.4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3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概述 | 第13-18页 |
3.1 制动回收系统的原理 | 第13页 |
3.2 复合制动系统 | 第13-14页 |
3.3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3.3.1 国外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3.3.2 国内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5页 |
3.4 电动汽车的制动控制模式 | 第15-16页 |
3.5 制动能量回收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4章 低速电动车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 第18-24页 |
4.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18-19页 |
4.2 典型的制动控制策略 | 第19-21页 |
4.2.1 前后轴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19-20页 |
4.2.2 并联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20页 |
4.2.3 最优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20-21页 |
4.3 ADVISOR中的制动控制策略 | 第21-22页 |
4.4 本文控制策略 | 第2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5章 低速电动车制动系统特性分析 | 第24-34页 |
5.1 制动过程受力分析 | 第24-25页 |
5.2 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比例 | 第25-31页 |
5.2.1 理想前后轴制动力分配 | 第25-27页 |
5.2.2 实际前后轴制动力分配 | 第27-29页 |
5.2.3 ECE制动法规制动力分配要求 | 第29-31页 |
5.3 制动力分配与能量回收关系 | 第31-33页 |
5.3.1 电机制动力 | 第31-32页 |
5.3.2 制动力分配对能量回收影响分析 | 第32-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6章 低速电动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建模分析 | 第34-51页 |
6.1 软件ADVISOR简介 | 第34-35页 |
6.1.1 ADVISOR软件的仿真流程 | 第34-35页 |
6.2 建模分析 | 第35-42页 |
6.2.1 本文制动控制策略建模 | 第38-39页 |
6.2.2 后向制动仿真模块 | 第39-42页 |
6.2.3 前向制动仿真模块 | 第42页 |
6.3 仿真分析 | 第42-50页 |
6.3.1 技术参数的设置 | 第42-43页 |
6.3.2 仿真实现 | 第43-44页 |
6.3.3 仿真循环工况的选择 | 第44-45页 |
6.3.4 各种工况下的能量消耗图 | 第45-5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7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设计实现 | 第51-58页 |
7.1 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51-55页 |
7.1.1 电流电压采样电路 | 第51-53页 |
7.1.2 PWM输出电路设计 | 第53页 |
7.1.3 加速踏板与制动踏板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53-54页 |
7.1.4 数据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第54-55页 |
7.2 系统的软件构成 | 第55-57页 |
7.2.1 数据采集板的软件设计 | 第55-56页 |
7.2.2 制动系统软件设计 | 第56-5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8-59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58页 |
8.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英文摘要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