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0页 |
1.1 问题研究背景及价值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3 社会实际价值 | 第10页 |
1.2 民族认同的基本概念 | 第10-14页 |
1.2.1 民族的概念 | 第11页 |
1.2.2 认同的定义 | 第11-13页 |
1.2.3 民族认同的含义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基本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基本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基本框架 | 第15-18页 |
1.4.1 培养大学生民族认同重要性 | 第15-16页 |
1.4.2 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分析 | 第16页 |
1.4.3 民族认同弱化原因分析 | 第16-17页 |
1.4.4 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培育对策分析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 第18页 |
1.5.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内涵与实质 | 第20-24页 |
2.1 民族认同的内涵 | 第20-22页 |
2.1.1 民族身份认知 | 第20页 |
2.1.2 民族归属 | 第20-21页 |
2.1.3 民族态度 | 第21页 |
2.1.4 民族行为 | 第21-22页 |
2.2 民族认同的实质 | 第22-24页 |
2.2.1 文化认同 | 第22页 |
2.2.2 历史认同 | 第22-23页 |
2.2.3 价值认同 | 第23页 |
2.2.4 政治认同 | 第23-24页 |
第3章 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4-33页 |
3.1 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3.1.1 普遍具有较高的民族认同意识 | 第24页 |
3.1.2 民族、国家观念存在弱化倾向 | 第24-25页 |
3.2 社会环境影响 | 第25-28页 |
3.2.1 全球化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2 多元文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3 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 | 第27页 |
3.2.4 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弊端凸显 | 第28-30页 |
3.3.1 局限书本知识,缺乏实践锻炼 | 第28-29页 |
3.3.2 传统教学方式弊端凸显 | 第29页 |
3.3.3 教育的功利倾向,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 第29-30页 |
3.4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 第30-33页 |
3.4.1 淡化国家、民族主权意识 | 第30-31页 |
3.4.2 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播 | 第31页 |
3.4.3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被冲击 | 第31-33页 |
第4章 大学生民族认同培育路径分析 | 第33-42页 |
4.1 注重发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主导性作用 | 第33-36页 |
4.1.1 加强国际教育,形成开放认同观 | 第33-34页 |
4.1.2 辩证看待外来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 第34页 |
4.1.3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 第34-35页 |
4.1.4 深化改革,增强民族自信 | 第35-36页 |
4.2 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36-37页 |
4.2.1 弘扬社会先进事迹 | 第36-37页 |
4.2.2 加大教育投入 | 第37页 |
4.2.3 注重对传统文化保护 | 第37页 |
4.3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 第37-40页 |
4.3.1 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 | 第38页 |
4.3.2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 第38-39页 |
4.3.3 促进社会、学校、家庭有机统一 | 第39-40页 |
4.4 强化网络管理,建设和谐网络环境 | 第40-42页 |
4.4.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 第40页 |
4.4.2 创建红色网络,弘扬革命精神 | 第40-41页 |
4.4.3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网络管理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