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8-2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区域界定 | 第22-23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24-32页 |
2.1 基本概念解析 | 第24-25页 |
2.1.1 农村 | 第24页 |
2.1.2 人居环境的认知 | 第24页 |
2.1.3 农村人居环境及其质量内涵 | 第24-25页 |
2.2 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2.2.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2.2.2 国内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解析及质量评价要素的选取 | 第32-59页 |
3.1 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自然-社会-人工”解析框架 | 第32-34页 |
3.2 安徽省江淮地区自然环境分析 | 第34-38页 |
3.2.1 气候条件 | 第34-35页 |
3.2.2 地形地貌 | 第35-36页 |
3.2.3 河流水系 | 第36-37页 |
3.2.4 土地资源 | 第37-38页 |
3.3 安徽省江淮地区社会环境分析 | 第38-45页 |
3.3.1 村庄分布、农村人口构成及流动 | 第38-42页 |
3.3.2 产业发展 | 第42-43页 |
3.3.3 交通可达性 | 第43-44页 |
3.3.4 农村特色文化 | 第44-45页 |
3.4 安徽省江淮地区人工环境分析 | 第45-55页 |
3.4.1 村庄形态 | 第45-47页 |
3.4.2 住房条件 | 第47-49页 |
3.4.3 基础设施 | 第49-51页 |
3.4.4 公共服务设施 | 第51-53页 |
3.4.5 景观风貌 | 第53-55页 |
3.5 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要素及指标选取 | 第55-59页 |
第四章 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异 | 第59-72页 |
4.1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第59-63页 |
4.1.1 无纲量化处理 | 第59-60页 |
4.1.2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 第60-61页 |
4.1.3 评价指标筛选 | 第61-62页 |
4.1.4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体系汇总 | 第62-63页 |
4.2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指数法评价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 第63-64页 |
4.3 安徽省江淮地区各子系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 第64-67页 |
4.3.1 各子系统综合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4.3.2 各子系统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 第65-67页 |
4.4 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 第67-72页 |
4.4.1 综合评价结果 | 第67-68页 |
4.4.2 整体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 第68-69页 |
4.4.3 整体空间差异成因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阶段类型划分及提升策略探讨 | 第72-85页 |
5.1 基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阶段类型划分 | 第72-73页 |
5.2 典型样本村庄解析 | 第73-79页 |
5.2.1 典型样本村庄的选择 | 第73-74页 |
5.2.2 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老鸭村 | 第74-75页 |
5.2.3 滁州市定远县张桥镇北张胡村 | 第75-77页 |
5.2.4 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宋王村 | 第77-78页 |
5.2.5 典型样本村庄解析小结 | 第78-79页 |
5.3 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 第79-85页 |
5.3.1 重视区域农村发展,构建“县-乡-村”空间组织方式 | 第80页 |
5.3.2 强化规划引导,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类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重点 | 第80-81页 |
5.3.3 发掘村庄的内生动力,建立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 | 第81页 |
5.3.4 第一阶段类型村庄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发展特色农业统筹推进 | 第81-82页 |
5.3.5 第二阶段类型村庄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饮用水安全、农业面源治理统筹推进 | 第82页 |
5.3.6 第三阶段类型村庄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清洁工程以及乡村旅游统筹推进 | 第82页 |
5.3.7 分类型配置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设施 | 第82-83页 |
5.3.8 分片区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 第83-84页 |
5.3.9 加大北部沿淮中下游南岸平原地区村庄面源污染的治理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8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A | 第92-93页 |
附录B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