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乡村绿道与满意度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9页 |
2.1 乡村绿道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2.1.1 绿道 | 第18-20页 |
2.1.2 城市绿道 | 第20-21页 |
2.1.3 乡村绿道 | 第21-23页 |
2.1.4 国内外乡村绿道的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27页 |
2.2.1 道路生态学理论 | 第24-25页 |
2.2.2 线性景观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2.3 景观偏好理论 | 第26页 |
2.2.4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6-27页 |
2.3 绿道满意度 | 第27-29页 |
2.3.1 满意度概念 | 第27页 |
2.3.2 满意度的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2.3.3 绿道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徽州绿道景观满意度评价分析 | 第29-60页 |
3.1 徽州绿道概述 | 第29-30页 |
3.2 徽州绿道主要景观构成 | 第30-35页 |
3.2.1 自然景观 | 第30-32页 |
3.2.2 文化遗产景观 | 第32-34页 |
3.2.3 农田景观 | 第34-35页 |
3.3 徽州绿道景观建设现况 | 第35-39页 |
3.3.1 徽州绿道的分类 | 第35-37页 |
3.3.2 徽州绿道的游径系统 | 第37-38页 |
3.3.3 徽州绿道的植物景观 | 第38页 |
3.3.4 徽州绿道的公共设施 | 第38-39页 |
3.4 徽州绿道景观满意度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3.4.1 评测指标因子选则目标与原则 | 第39-40页 |
3.4.2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第40-41页 |
3.5 徽州绿道景观主体使用满意度评价分析 | 第41-55页 |
3.5.1 指标因子选择 | 第41-42页 |
3.5.2 调研对象及时间 | 第42-45页 |
3.5.3 调研数据收集 | 第45-46页 |
3.5.4 问卷信效度 | 第46-47页 |
3.5.5 结果分析 | 第47-55页 |
3.6 徽州绿道景观主体感知满意度评价分析 | 第55-60页 |
3.6.1 研究对象与程序 | 第56-58页 |
3.6.2 问卷信效度和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基于满意度评价的徽州绿道景观调控研究 | 第60-64页 |
4.1 基于使用满意度评价的乡村绿道景观调控策略 | 第60-62页 |
4.1.1 合理选线,加强与城市的互动 | 第60页 |
4.1.2 优化基础设施 | 第60页 |
4.1.3 加强生态景观建设 | 第60-61页 |
4.1.4 进一步开放文化空间 | 第61页 |
4.1.5 提高居民参与性,充分发挥绿道的增值功能 | 第61-62页 |
4.2 基于感知满意度评价的乡村绿道景观调控策略 | 第62-64页 |
4.2.1 协调景观个体元素与整体元素的关系 | 第62页 |
4.2.2 注重景观空间氛围的组织 | 第62-63页 |
4.2.3 构建美学意义的自然性景观 | 第63页 |
4.2.4 营造复杂的景观感知情境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1 徽州绿道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附录2 徽州绿道感知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附录3 徽州绿道植物和公共设施组成表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