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体系结构恢复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2 软件逆向工程与架构恢复理论基础 | 第11-23页 |
·软件逆向工程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逆向工程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逆向工程的层次 | 第12-13页 |
·逆向工程分析方法与技术 | 第13-15页 |
·软件架构恢复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架构恢复技术的起源 | 第15-16页 |
·架构恢复策略 | 第16页 |
·架构恢复的层次 | 第16-23页 |
3 基于软件的层次聚类算法 | 第23-40页 |
·聚类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聚类分析算法 | 第23-25页 |
·相似性度量 | 第25-27页 |
·模糊集 | 第27-30页 |
·模糊聚类 | 第30-33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31-32页 |
·标定(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 第32页 |
·聚类(求动态聚类图) | 第32-33页 |
·基本的层次聚类算法 | 第33-40页 |
·CA聚类算法 | 第34-36页 |
·WCA聚类算法 | 第36-38页 |
·LIMBO聚类算法 | 第38-40页 |
4 模糊层次聚类的架构恢复 | 第40-52页 |
·模糊层次聚类架构恢复策略 | 第40-45页 |
·实体及特征的提取 | 第40-41页 |
·实体特征向量的构建 | 第41-42页 |
·计算实体的相似度 | 第42页 |
·初始化实体的标签 | 第42-43页 |
·层次聚类运算 | 第43-44页 |
·评估方法 | 第44-45页 |
·源码特征模型建立 | 第45-48页 |
·源码特征建模 | 第45-47页 |
·源码模型优化 | 第47-4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内部评估 | 第48-51页 |
·外部评估 | 第51-52页 |
5 软件架构恢复工具的实现 | 第52-58页 |
·特征向量提取部分 | 第52-53页 |
·聚类部分 | 第53-56页 |
·树结构视图部分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