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1-21页 |
1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2 我国氮肥使用及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2.1 我国氮肥投入概况 | 第12页 |
2.2 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概况 | 第12页 |
2.3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意义 | 第12-13页 |
3 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的差异 | 第13-14页 |
4. 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 第14-15页 |
4.1 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 第14页 |
4.2 源、库性状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 第14-15页 |
4.3 物质生产和分配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 第15页 |
4.4 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 第15页 |
5. 氮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17页 |
5.1 氮肥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5-16页 |
5.2 氮肥对源库性状的影响 | 第16页 |
5.3 氮肥对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16-17页 |
5.4 氮肥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7页 |
6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 第17-20页 |
7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1.2 材料培育与试验设计 | 第21页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1 干物重的测定 | 第21页 |
1.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21页 |
1.3.3 叶面积和库容量的测定 | 第21页 |
1.3.4 植株含氮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1.3.5 稻米品质的测定 | 第22页 |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62页 |
2.1 供试群体低氮条件下的聚类分析 | 第23-43页 |
2.1.1 供试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23页 |
2.1.2 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株系生育期与株高的差异 | 第23-24页 |
2.1.3 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株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第24-27页 |
2.1.4 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源库性状的差异 | 第27-30页 |
2.1.5 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 | 第30-35页 |
2.1.6 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35-43页 |
2.2 典型氮高效与氮低效水稻株系产量等性状的比较 | 第43-47页 |
2.2.1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产量的比较 | 第43-44页 |
2.2.2 产量构成因素的对比 | 第44-45页 |
2.2.3 源库性状的对比 | 第45页 |
2.2.4 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对比 | 第45-47页 |
2.2.5 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对比 | 第47页 |
2.3 典型氮高效与氮低效水稻稻米品质的比较 | 第47-62页 |
2.3.1 加工品质 | 第47-48页 |
2.3.2 外观品质 | 第48-49页 |
2.3.3 营养品质 | 第49-62页 |
3. 讨论 | 第62-68页 |
3.1 水稻基因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62页 |
3.2 氮素吸收及氮素利用对产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 氮高效水稻遗传群体株系产量构成因素的特征 | 第63-64页 |
3.4 氮高效水稻遗传群体株系源库性状的特征 | 第64页 |
3.5 氮高效水稻遗传群体株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征 | 第64-65页 |
3.6 氮高效水稻遗传群体株系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 | 第65-66页 |
3.7 氮高效水稻遗传群体株系稻米品质的特征 | 第66-68页 |
3.7.1 氮高效水稻遗传群体株系稻米加工、外观品质的特征 | 第66页 |
3.7.2 氮高效水稻遗传群体株系营养品质的特征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