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2-25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22-23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23页 |
(三)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 第25-27页 |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25-26页 |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二、生态文明观的含义与价值取向 | 第27-29页 |
(一)生态文明观的含义 | 第27-28页 |
(二)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取向 | 第28-29页 |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必要性 | 第29-35页 |
(一)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 | 第29-30页 |
(二)是培养新时代合格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 | 第30-31页 |
(三)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任务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分析 | 第35-47页 |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调查 | 第35-37页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对象选择 | 第35页 |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的基本情况 | 第35-37页 |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认知和自觉践行不足 | 第37-39页 |
(二)高校对生态文明观的课堂传授及课外宣传不多 | 第39-41页 |
(三)社会对生态文明观的文化认同及氛围营造不够 | 第41-43页 |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中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43-47页 |
(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不够端正 | 第43-44页 |
(二)高校的生态文明观培育体系不够健全 | 第44-45页 |
(三)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培育法规不够完善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目标、原则及经验 | 第47-55页 |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目标 | 第47-48页 |
(一)促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积极关注者 | 第47页 |
(二)促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积极传播者 | 第47-48页 |
(三)促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积极践行者 | 第48页 |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 第48-51页 |
(一)培育主体的多元化传授方式与客体的多元化思考方式相结合原则 | 第48-49页 |
(二)培育过程的短期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9-50页 |
(三)培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51页 |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经验 | 第51-55页 |
(一)国外高校实施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做法及启示 | 第51-52页 |
(二)国内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进程及效果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对策 | 第55-65页 |
一、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社会环境 | 第55-57页 |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社会风气 | 第55-56页 |
(二)完善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法律、法规 | 第56页 |
(三)制定科学而系统的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规划 | 第56-57页 |
二、打造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高校主阵地 | 第57-61页 |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的教育功能 | 第57-59页 |
(二)发挥课外活动的实践功能 | 第59-61页 |
(三)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宣传功能 | 第61页 |
三、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自我教育与修炼的能力 | 第61-65页 |
(一)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 | 第61-62页 |
(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习惯 | 第62-65页 |
结束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1:调查问卷 | 第71-77页 |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