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损伤影响的双曲拱桥技术状态评定中权重系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双曲拱桥简介 | 第10-12页 |
1.1.1 双曲拱桥的发展概述 | 第10页 |
1.1.2 双曲拱桥的构造与特点 | 第10-12页 |
1.2 拱桥技术状况评定现状 | 第12-15页 |
1.2.1 规范中的评定方法 | 第12-13页 |
1.2.2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3 部件权重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工程背景 | 第15-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19-25页 |
2.1 层次分析法 | 第19-21页 |
2.2 确定权重的统计法 | 第21-22页 |
2.3 变异系数法 | 第22-23页 |
2.4 熵值法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双曲拱桥内力分析基本理论 | 第25-33页 |
3.1 双曲拱桥传统计算理论 | 第25-29页 |
3.2 双曲拱桥有限元法 | 第29-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双曲拱桥主拱圈各部件权重分析 | 第33-70页 |
4.1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7页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4.1.2 定义单元属性 | 第35-36页 |
4.1.3 网格划分 | 第36页 |
4.1.4 约束条件 | 第36-37页 |
4.1.5 荷载工况 | 第37页 |
4.2 主拱圈各组成部件权重——应力分析 | 第37-55页 |
4.2.1 初始状态 | 第38-40页 |
4.2.2 拱肋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40-43页 |
4.2.3 拱波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4.2.4 拱板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4.2.5 横系梁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4.2.6 小结 | 第52-55页 |
4.3 主拱圈各组成部件权重——挠度分析 | 第55-66页 |
4.3.1 初始状态 | 第55-56页 |
4.3.2 拱肋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4.3.3 拱波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58-60页 |
4.3.4 拱板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4.3.5 横系梁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4.3.6 小结 | 第64-66页 |
4.4 主拱圈各组成部件权重——模态分析 | 第66-69页 |
4.4.1 拱肋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6页 |
4.4.2 拱波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4.4.3 拱板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7页 |
4.4.4 横系梁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7页 |
4.4.5 小结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双曲拱桥主拱圈各部件权重计算 | 第70-73页 |
5.1 层次分析法计算主拱圈各部件权重 | 第70-72页 |
5.1.1 建立分层结构 | 第70-71页 |
5.1.2 构造主拱圈各部件判断矩阵 | 第71-72页 |
5.1.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72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实例应用 | 第73-84页 |
6.1 主拱圈病害描述 | 第73-79页 |
6.2 主拱圈整体评定 | 第79页 |
6.3 主拱圈分级评定 | 第79-83页 |
6.3.1 拱肋技术状态评定 | 第79-80页 |
6.3.2 拱波技术状态评定 | 第80-81页 |
6.3.3 拱板技术状态评定 | 第81-82页 |
6.3.4 横系梁技术状态评定 | 第82页 |
6.3.5 主拱圈技术状态评定 | 第82-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