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概述 | 第14-18页 |
1.2 有机羧酸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3 有机羧酸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主要应用 | 第20-26页 |
1.3.1 气体吸附 | 第20-22页 |
1.3.2 催化剂 | 第22-24页 |
1.3.3 荧光 | 第24-26页 |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与表征手段 | 第26-27页 |
1.4.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6-27页 |
1.4.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表征手段 | 第27页 |
1.5 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5.1 选题思路 | 第27-2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1,4-萘二甲酸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表征 | 第29-61页 |
2.1 {[Mn_2(C_(12)H_6O_4)_2(C_2H_6OH)(DMF)(H_2O)]·CH_3OH}_n(1)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29-35页 |
2.1.1 {[Mn_2(C_(12)H_6O_4)_2(C_2H_6OH)(DMF)(H_2O)]·CH_3OH}_n(1)的合成 | 第29页 |
2.1.2 {[Mn_2(C_(12)H_6O_4)_2(C_2H_6OH)(DMF)(H_2O)]·CH_3OH}_n(1)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29-35页 |
2.2 {[Mn(III)(C_(12)H_6O_4)(C_2H_5O)][Mn(II)(C_(12)H_6O_4)(DMF)(H_2O)]}n(2)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35-39页 |
2.2.1 {[Mn(III)(C_(12)H_6O_4)(C_2H_5O)][Mn(II)(C_(12)H_6O_4)(DMF)(H_2O)]}n(2)的合成 | 第35页 |
2.2.2 {[Mn(III)(C_(12)H_6O_4)(C_2H_5O)][Mn(II)(C_(12)H_6O_4)(DMF)(H_2O)]}n(2)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35-39页 |
2.3 {[Cu_2(C_(13)H_9O_4)_4(H_2O)_2]}_n(3)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39-43页 |
2.3.1 {[Cu_2(C_(13)H_9O_4)_4(H_2O)_2]}_n(3)的合成 | 第39页 |
2.3.2 {[Cu_2(C_(13)H_9O_4)_4(H_2O)_2]}_n(3)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39-43页 |
2.4 {[Mn_3(C_(12)H_6O_4)_4]~(2-)?(C_(11)H_(18)N_4)~(2+)}_n(4)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43-49页 |
2.4.1 {[Mn_3(C_(12)H_6O_4)_4]~(2-)?(C_(11)H_(18)N_4)~(2+)}_n(4)的合成 | 第43页 |
2.4.2 {[Mn_3(C_(12)H_6O_4)_4]~(2-)?(C_(11)H_(18)N_4)~(2+)}_n(4)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43-49页 |
2.5 配合物(1)-(4)的性质表征 | 第49-55页 |
2.5.1 配合物(1)-(4)的X射线粉末衍射 | 第49页 |
2.5.2 配合物(1)-(3)的热重分析 | 第49-50页 |
2.5.3 配合物(1)-(4)的变温磁化率 | 第50-55页 |
2.6 {Mn_3(C_(12)H_6O_4)_4}_n(5)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55-59页 |
2.6.1 {Mn_3(C_(12)H_6O_4)_4}_n(5)的合成 | 第55页 |
2.6.2 {Mn_3(C_(12)H_6O_4)_4}_n(5)的晶体结构讨论 | 第55-5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含氮杂环羧酸与过渡/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表征 | 第61-89页 |
3.1 {[Er_2Zn(Hpdc)_4(H_2O)_8]·2H_2O}_n(6)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表征 | 第61-72页 |
3.1.1 {[Er_2Zn(Hpdc)_4(H_2O)_8]·2H_2O}_n(6)的合成 | 第61-62页 |
3.1.2 {[Er_2Zn(Hpdc)_4(H_2O)_8]·2H_2O}_n(6)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62-68页 |
3.1.3 {[Er_2Zn(Hpdc)_4(H_2O)_8]·2H_2O}_n(6)的性质讨论 | 第68-72页 |
3.2 {[Cu(C_5H_5O_2N_2)_2(H_2O)]·3H_2O}_n(7)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72-78页 |
3.2.1 {[Cu(C_5H_5O_2N_2)_2(H_2O)]·3H_2O}_n(7)的合成 | 第72-73页 |
3.2.2 {[Cu(C_5H_5O_2N_2)_2(H_2O)]·3H_2O}_n(7)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73-78页 |
3.3 {Co(C_7H_3NO_4)(H_2O)_2}_n(8)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78-81页 |
3.3.1 {Co(C_7H_3NO_4)(H_2O)_2}_n(8)的合成 | 第78页 |
3.3.2 {Co(C_7H_3NO_4)(H_2O)_2}_n(8)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78-81页 |
3.4 配合物(7)和(8)的性质表征 | 第81-83页 |
3.4.1 配合物(7)和(8)的X射线粉末衍射 | 第81页 |
3.4.2 配合物(7)和(8)的热重分析 | 第81页 |
3.4.3 配合物(7)和(8)的变温磁化率 | 第81-83页 |
3.5 {[CoNa_2(C_7H_3NO_4)(H_2O)_3]~(2+)·2(OH)~-}_n(9)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83-87页 |
3.5.1 {[CoNa_2(C_7H_3NO_4)(H_2O)_3]~(2+)·2(OH)~-}_n(9)的合成 | 第83页 |
3.5.2 {[CoNa_2(C_7H_3O_4N)(H_2O)_3]~(2+)·2(OH)~-}_n(9)的晶体结构讨论 | 第83-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四羧基类配体与过渡/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表征 | 第89-111页 |
4.1 {[Mn_2(C_8H_6O_8)(H_2O)_5]·2H_2O}_n(10)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89-94页 |
4.1.1 {[Mn_2(C_8H_6O_8)(H_2O)_5]·2H_2O}_n(10)的合成 | 第89-90页 |
4.1.2 {[Mn_2(C_8H_6O_8)(H_2O)_5]·2H_2O}_n(10)的晶体表征与结构讨论 | 第90-94页 |
4.2 {Pr(Hbtec)(H_2O)}_n(11)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94-99页 |
4.2.1 {Pr(Hbtec)(H_2O)}_n(11)的合成 | 第94-95页 |
4.2.2 {Pr(Hbtec)(H_2O)}_n(11)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95-99页 |
4.3 {Cu_5(btec)_2(1,2,4-trz)_2(H_2O)_2(μ-OH)_2}(12)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99-104页 |
4.3.1 {Cu_5(btec)_2(1,2,4-trz)_2(H_2O)_2(μ-OH)_2}(12)的合成 | 第99页 |
4.3.2 {Cu_5(btec)_2(1,2,4-trz)_2(H_2O)_2(μ-OH)_2}(12)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99-104页 |
4.4 配合物(11)和(12)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4-105页 |
4.5 {Cu_2(phen)_2(Cl)_2}_n(13)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105-110页 |
4.5.1 {Cu_2(phen)_2(Cl)_2}_n(13)的合成 | 第105页 |
4.5.2 {Cu_2(phen)_2(Cl)_2}_n(13)的晶体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105-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附录 | 第126-129页 |
附录一 试剂与药品 | 第126-127页 |
附录二 实验仪器及型号 | 第127-128页 |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