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生物柴油 | 第14页 |
1.2 微藻制备生物柴油 | 第14-15页 |
1.3 微藻的培养 | 第15-17页 |
1.3.1 培养方式 | 第15-16页 |
1.3.2 影响微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的因素 | 第16-17页 |
1.4 植物激素对微藻的影响 | 第17-19页 |
1.5 油脂合成的相关酶基因 | 第19-23页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富油单针藻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25-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25-2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3 藻种的分离纯化 | 第26-27页 |
2.1.4 藻种的筛选 | 第27页 |
2.1.5 单针藻的培养方法 | 第27页 |
2.1.6 单针藻18S rRNA扩增 | 第27-29页 |
2.1.7 藻种的鉴定及进化树分析 | 第29-30页 |
2.1.8 生物量和生物量产率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2.1.9 油脂提取与测定方法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2.2.1 微藻的分离与筛选 | 第30-31页 |
2.2.2 PCR扩增与进化树分析 | 第31页 |
2.2.3 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生物量、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 | 第31-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异养-光化学诱导对单针藻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 | 第36-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36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 两阶段培养法 | 第36-38页 |
3.2.1 异养培养 | 第37页 |
3.2.2 光化学诱导 | 第37-38页 |
3.2.3 两阶段培养条件 | 第38页 |
3.3 缺氮对单针藻QLY-1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不同浓度NaCl对单针藻QLY-1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39-41页 |
3.5 不同浓度甜菜碱对单针藻QLY-1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1 油脂分级 | 第42页 |
3.5.2 酯交换和脂肪酸组成 | 第42-43页 |
3.5.3 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QLY-1的脂肪酸分析 | 第43页 |
3.6 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光诱导联合褪黑素对单针藻QLY-1油脂合成及相关机理的研究 | 第45-7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6页 |
4.1.1 主要材料 | 第45-46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4.1.3 微藻筛选,培养条件和添加褪黑素诱导 | 第46-47页 |
4.1.4 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7页 |
4.1.5 活性氧(ROS)的测定方法 | 第47页 |
4.1.6 叶绿素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4.1.7 油脂分级 | 第48页 |
4.1.8 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的合成 | 第48-50页 |
4.1.9 荧光定量PCR | 第50-51页 |
4.1.10 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 第51页 |
4.1.11 MEase、PEPCase和ACCase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51-56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4.2.1 褪黑素对单针藻QLY-1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褪黑素对单针藻QLY-1油脂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3 褪黑素对单针藻QLY-1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4 褪黑素对单针藻QLY-1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5 褪黑素对单针藻QLY-1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6 褪黑素对单针藻QLY-1 ROS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7 单针藻QLY-1的油脂分级 | 第62-63页 |
4.3 荧光定量引物验证结果 | 第63页 |
4.4 褪黑素对单针藻QLY-1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63-65页 |
4.5 基因表达与油脂合成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页 |
4.6 单针藻QLY-1油脂合成及关键酶的活性 | 第65-68页 |
4.7 褪黑素的消耗 | 第68页 |
4.8 酯交换和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68-6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71-74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创新点 | 第72-73页 |
5.3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9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附录B1 微藻基因组、18S rRNA与菌液PCR结果 | 第94-95页 |
附录B2 neighbor-joining(NJ)分子进化树 | 第95-96页 |
附录B3 单针藻的18S rRNA基因序列 | 第96-100页 |
附录C1 18S rRNA荧光定量的扩增曲线、溶解曲线和标准曲线 | 第100-101页 |
附录C2 accD荧光定量的扩增曲线、溶解曲线和标准曲线 | 第101-102页 |
附录C3 me荧光定量的扩增曲线、溶解曲线和标准曲线 | 第102-103页 |
附录C4 rbcL荧光定量的扩增曲线、溶解曲线和标准曲线 | 第103-104页 |
附录C5 pepc荧光定量的扩增曲线、溶解曲线和标准曲线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