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HEV稳态能量管理策略概述 | 第11-15页 |
1.2.1 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11-12页 |
1.2.2 基于优化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12-15页 |
1.3 PHEV模式切换瞬态过程协调控制概述 | 第15-18页 |
1.3.1 PHEV模式切换过程问题描述 | 第15-16页 |
1.3.2 PHEV模式切换过程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PHEV动力系统建模与整车参数优化 | 第19-37页 |
2.1 PHEV动力总成系统结构 | 第19页 |
2.2 PHEV整车建模 | 第19-28页 |
2.2.1 混合动力车辆建模方法与原理 | 第19-20页 |
2.2.2 驾驶员模型 | 第20-21页 |
2.2.3 发动机模型 | 第21-22页 |
2.2.4 ISG电机模型 | 第22-23页 |
2.2.5 蓄电池模型 | 第23-24页 |
2.2.6 动力耦合装置模型 | 第24-26页 |
2.2.7 离合器模型 | 第26-27页 |
2.2.8 整车行驶动力学模型 | 第27页 |
2.2.9 其余传动部件模型 | 第27-28页 |
2.3 基于规则优化的PHEV控制策略 | 第28-34页 |
2.3.1 PHEV规则控制策略描述 | 第28-30页 |
2.3.2 基于Stateflow的控制策略模型 | 第30-31页 |
2.3.3 PHEV控制策略参数优化 | 第31-33页 |
2.3.4 仿真模型建立 | 第33页 |
2.3.5 参数优化结果 | 第33-34页 |
2.4 PHEV优化结果仿真分析 | 第34-36页 |
2.4.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34页 |
2.4.2 仿真验证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工况识别的稳态能量管理策略 | 第37-52页 |
3.1 K-means++工况识别算法的能量管理策略原理 | 第37-38页 |
3.2 典型行驶工况构建 | 第38-44页 |
3.2.1 组合工况构建 | 第38-42页 |
3.2.2 组合工况聚类 | 第42-44页 |
3.3 整车能耗成本优化方法 | 第44-49页 |
3.3.1 PHEV能耗模型 | 第44-45页 |
3.3.2 基于极小值原理的典型工况优化 | 第45-48页 |
3.3.3 K-means++工况识别与极小值原理结合 | 第48-49页 |
3.4 K-means++工况识别仿真分析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PHEV模式切换瞬态过程协调控制 | 第52-73页 |
4.1 典型工作模式分析与建模 | 第52-55页 |
4.1.1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 第52-53页 |
4.1.2 纯电动驱动模式 | 第53页 |
4.1.3 联合驱动模式 | 第53-54页 |
4.1.4 行车发电模式 | 第54-55页 |
4.1.5 再生制动模式 | 第55页 |
4.2 模式切换过程建模 | 第55-59页 |
4.2.1 模式切换过程分类 | 第55-56页 |
4.2.2 纯电动驱动向发动机单独驱动切换 | 第56-58页 |
4.2.3 纯电动驱动向联合驱动切换 | 第58-59页 |
4.3 模式切换过程分析 | 第59-63页 |
4.3.1 冲击产生机理分析 | 第59-60页 |
4.3.2 模式切换过程阶段划分 | 第60-61页 |
4.3.3 切换过程评价标准 | 第61-63页 |
4.4 基于MAS的模式切换协调控制方法 | 第63-67页 |
4.4.1 Agent与多Agent系统 | 第63-64页 |
4.4.2 模式切换MAS系统框架构建 | 第64-66页 |
4.4.3 基于MAS的模式切换控制流程 | 第66-67页 |
4.5 模式切换过程仿真与分析 | 第67-71页 |
4.5.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67-68页 |
4.5.2 纯电动驱动向发动机单独驱动切换仿真 | 第68-70页 |
4.5.3 纯电动驱动向联合驱动切换仿真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所获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