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3-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2.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基础 | 第17-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认证的概念及内涵 | 第17-18页 |
2.1.2 有机认证的概念及内涵 | 第18页 |
2.1.3 有机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 第18-19页 |
2.1.4 云南高原特色有机农业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及方法 | 第20-22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博弈论 | 第22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25页 |
2.3.1 有机认证存在问题的相关国外研究 | 第22-23页 |
2.3.2 有机认证存在问题的相关国内研究 | 第23-24页 |
2.3.3 有机认证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发展研究动态 | 第24-25页 |
2.3.4 研究综述小结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云南省有机认证实施质量分析 | 第27-49页 |
3.1 云南省高原特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3.1.1 云南省有机认证发展规模 | 第27-28页 |
3.1.2 云南省高原特色有机农业发展情况 | 第28-30页 |
3.2 有机认证实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41页 |
3.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0-35页 |
3.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5页 |
3.2.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 第35-36页 |
3.2.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36-40页 |
3.2.5 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3.2.6 权重设置 | 第41页 |
3.3 利用主成分分析将指标降维 | 第41-43页 |
3.3.1 数据的KMO和Bartlett检验 | 第41页 |
3.3.2 主成分重新分类 | 第41-42页 |
3.3.3 主成分分类解释 | 第42-43页 |
3.4 灰色评价法运用 | 第43-49页 |
3.4.1 评价灰数的确定 | 第43-45页 |
3.4.2 白化权数的计算 | 第45-46页 |
3.4.3 灰色评价权的计算 | 第46-47页 |
3.4.4 灰色评价值的计算 | 第47-48页 |
3.4.5 评价值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云南有机认证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9-59页 |
4.1 云南有机认证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9-52页 |
4.1.1 管理质量问题 | 第49页 |
4.1.2 监管质量问题 | 第49-50页 |
4.1.3 生产质量问题 | 第50-52页 |
4.2 云南有机认证实施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52-59页 |
4.2.1 地方政府与认证机构的利益关联原因 | 第52-53页 |
4.2.2 政府对有机生产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原因 | 第53-54页 |
4.2.3 认证机构与有机生产企业的利益选择原因 | 第54-59页 |
第五章 云南有机认证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9-63页 |
5.1 加强行业协会监督,建立有机认证行业自治机制 | 第59页 |
5.2 设立非营利性认证机构,确保第三方认证独立性 | 第59页 |
5.3 建立有机认证机构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 第59-60页 |
5.4 加强公众监督,拓宽有机认证行为社会监督渠道 | 第60页 |
5.5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 第60-61页 |
5.6 完善有机食品追溯体系,落实责任连带机制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A | 第71-77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其间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