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问政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0-11页
    1.2 网络问政的已有研究成果第11-14页
        1.2.1 网络问政的认识论研究成果第12页
        1.2.2 网络问政行政管理学研究成果第12页
        1.2.3 网络问政的传播学研究成果第12-14页
2 网络问政的概念、历程、特点与发展趋势第14-27页
    2.1 网络问政的概念辨析第14-15页
        2.1.1 网络问政的概念讨论第14页
        2.1.2 网络问政的四个要素第14-15页
    2.2 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第15-19页
        2.2.1 网络问政的民意积蓄:自下而上的无序表达期(2003-2008)第15-17页
        2.2.2 网络问政制度肇始:自上而下的渠道搭建期(2008-2011)第17-18页
        2.2.3 网络问政完成平台化建设: 网络问政普及期(2011-2013)第18页
        2.2.4 网络问政新时期:深化改革及制度化发展期(2013 年后)第18-19页
    2.3 网络问政的特点第19-21页
        2.3.1 问政主体多样性第19-20页
        2.3.2 问政对象丰富性第20页
        2.3.3 信息传播及时性第20-21页
        2.3.4 社会级别溶解性第21页
    2.4 我国网络问政平台的架构及表现形式第21-24页
        2.4.1 由公众向政府的单向信息流模式第21-22页
        2.4.2“政府-媒体-公众”的三极沟通模式第22-23页
        2.4.3“政府-公众”的两极直接互动模式第23-24页
    2.5 由广东省网络问政发展新动态看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趋势第24-27页
        2.5.1“清远发布”:网络问政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协同化发展第24-25页
        2.5.2“广东发布”三微平台:网络问政由问题导向向解决导向发展第25页
        2.5.3 广东省:网络问政由个体向集群的矩阵化发展第25-27页
3 学理视角下网络问政的实证考察第27-39页
    3.1 茂名PX事件中的“问政失灵”第28-31页
        3.1.1 纽科姆的A-B-X(对称)模式第28-29页
        3.1.2 政府的“缺席”与对话的“断裂”第29-30页
        3.1.3“断裂”与“缺席”的学理、法理探析第30-31页
    3.2 湛江市“述职微博直播”看网络问政中的互动不足第31-36页
        3.2.1 政府原有议题、公众议题、政府修改后议题的内容分析第32-35页
        3.2.2 从统计结果看政府公众议题的阻隔与溢散第35-36页
    3.3 从奥一网看网络问政的实效不佳第36-39页
        3.3.1 奥一网的实效调研第36-37页
        3.3.2 常态下网络问政的效果不尽理想第37-39页
4 我国网络问政当下存在的问题第39-48页
    4.1 网络问政中政府信息公开不足第39-43页
        4.1.1 当下我国网络问政的信息流模型第39-41页
        4.1.2 当下网络问政中政府主动信息公开不足第41-42页
        4.1.3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保障不足第42-43页
    4.2 网络问政中公众参与不够第43-45页
        4.2.1 公众参与网络问政以个案为主第43页
        4.2.2 网络问政中政民议题互动不够第43-44页
        4.2.3 网络问政中公民参与权等权利缺乏法律的保障和救济第44-45页
    4.3 网络问政行政保障不足第45-48页
        4.3.1 网络问政具体流程制度尚不完善第45-46页
        4.3.2 网络问政管理责任缺失,缺乏相应评估机制第46页
        4.3.3 网络问政中政府回应无力,问政解决率低第46-48页
5 我国网络问政的平台建设与制度完善第48-55页
    5.1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民沟通第48-49页
        5.1.1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第48-49页
        5.1.2 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依申请公开类信息的公开效率第49页
    5.2 强化网络问政中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的法律保障第49-52页
        5.2.1 强化相关公众权利的宪法保障第49-50页
        5.2.2 完善网络问政中相关公众权利的保障和救济制度第50-52页
    5.3 完善网络问政具体制度流程第52-55页
        5.3.1 不断完善网络问政的具体实施流程第52页
        5.3.2 合理完善网络问政运行、监管、评估机制第52-55页
6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55-57页
    6.1 研究结论第55-56页
    6.2 研究贡献第56页
    6.3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第56-57页
注释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遗产税立法问题研究
下一篇:广东革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