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7-2与水稻蛋白OSK和GID2的互作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缩略词表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研究概述第10-15页
        1.1.1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传播及病理特征第10-13页
        1.1.2 RBSDV病毒粒子特点及复制包装第13-14页
        1.1.3 RBSDV基因组结构及编码产物第14-15页
    1.2 RBSDV P7-2的相关研究概况第15-19页
    1.3 病毒干扰植物赤霉素代谢路径的研究第19-22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7页
    2.1 材料第24-25页
        2.1.1 植物材料第24页
        2.1.2 抗血清第24页
        2.1.3 菌种第24页
        2.1.4 载体及克隆第24页
        2.1.5 酶及化学试剂第24-25页
        2.1.6 引物合成和DNA测序第25页
    2.2 溶液及试剂配制第25-29页
        2.2.1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25-26页
        2.2.2 实验中用到的试剂第26-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7页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9页
        2.3.2 重组克隆的构建第29-30页
        2.3.3 农杆菌注射接种第30-31页
        2.3.4 Western-blot检测第31-32页
        2.3.5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第32页
        2.3.6 反转录反应第32页
        2.3.7 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32-33页
        2.3.8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第33页
        2.3.9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筛选第33-34页
        2.3.10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34-35页
        2.3.11 酵母三杂交实验第35-37页
            2.3.11.1 酵母三杂交技术的简介第35-36页
            2.3.11.2 酵母三杂交质粒的构建第36-37页
第三章 RBSDV P7-2与水稻SKP家族的互作第37-45页
    3.1 水稻OSKs基因家族的克隆第37-40页
    3.2 P7-2能够与OSK1、OSK5、OSK20体内互作第40-42页
        3.2.1 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第40-41页
        3.2.2 农杆菌注射第41页
        3.2.3 Co-IP实验及Western-blot检测第41-42页
    3.3 P7-2-OSK1-OsCUL1能够形成复合体第42-43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赤霉素通路蛋白GID2的互作研究第45-52页
    4.1 克隆赤霉素响应途径中的基因第45页
    4.2 证明P7-2与OsGID2和ZeaGID2存在互作第45-47页
        4.2.1 载体构建第45-46页
        4.2.2 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P7-2与GA响应途径蛋白的互作第46-47页
    4.3 验证P7-2与OsGID2和ZeaGID2的体内互作第47-48页
    4.4 OsGID2和OSK5、OSK20间的互作研究第48-49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49-52页
第五章 P7-2及植物相关蛋白基因的功能探索第52-61页
    5.1 P7-2及寄主互作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第52-55页
        5.1.1 P7-2的原核表达第52-53页
        5.1.2 相关寄主蛋白的原核表达第53-55页
    5.2 病健玉米中ZeaGID2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第55-56页
    5.3 SKP1沉默发育表型及与P0蛋白互作的功能分析第56-57页
        5.3.1 RNAi SKP1基因的本生烟材料的症状观察第56页
        5.3.2 筛选OSK家族成员与四种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0的互作关系第56-57页
    5.4 RBSDV P7-2基因沉默抑制子和对水稻发育影响的功能分析第57-60页
        5.4.1 RBSDV P7-2基因沉默抑制子功能鉴定第57-58页
        5.4.2 过表达P7-2的转基因水稻显示其影响水稻发育第58-60页
    5.5 小结与讨论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2页
    1 结论第61页
    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 28个OSK的DNA序列信息第72-93页
个人简历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肃省甘谷地区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周年动态及传播路径的分析
下一篇:蚜虫翅型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