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1.1 昆虫非遗传多型现象 | 第9-10页 |
1.2 蚜虫发生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1.3 蚜虫翅型分化的差异 | 第11-13页 |
1.3.1 蚜虫翅型分化现象 | 第11页 |
1.3.2 蚜虫生活史 | 第11-12页 |
1.3.3 翅二型蚜虫差异 | 第12-13页 |
1.4 诱导蚜虫翅型分化的内外因子 | 第13-19页 |
1.4.1 外部因子 | 第13-15页 |
1.4.2 内部因子 | 第15-19页 |
1.5 嗅觉在蚜虫翅型分化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1.5.1 昆虫嗅觉识别过程 | 第19页 |
1.5.2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与化学感受蛋白 | 第19-21页 |
1.5.3 蚜虫信息素 | 第21页 |
1.5.4 蚜虫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研究 | 第21-22页 |
1.5.5 蚜虫化学识别在其翅型分化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1.6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第23-26页 |
1.6.1 双向电泳技术 | 第24页 |
1.6.2 iTRAQ技术 | 第24-26页 |
1.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翅二型豌豆蚜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7-5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1 蚜虫及饲养 | 第27页 |
2.1.2 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5页 |
2.2.1 不同翅型蚜虫iTRAQ标记 | 第37-38页 |
2.2.2 SDS-PAGE电泳 | 第38页 |
2.2.3 差异蛋白质的鉴定与定量 | 第38-44页 |
2.2.4 GO富集分析 | 第44-47页 |
2.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47-52页 |
2.2.6 qRT-PCR验证 | 第52-55页 |
2.3 讨论 | 第55-59页 |
2.3.1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第55-56页 |
2.3.2 差异蛋白参与的通路富集分析 | 第56-58页 |
2.3.3 qRT-PCR验证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化学识别蛋白在蚜虫中的表达谱分析 | 第59-7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3.1.1 试剂及仪器 | 第59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6页 |
3.2.1 OBP和CSP在翅二型蚜虫蛋白水平的变化 | 第61-62页 |
3.2.2 OBPs和CSP在翅二型成蚜转录水平的表达分析 | 第62-63页 |
3.2.3 OBP和CSP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70页 |
3.2.4 OBP和CSP在蚜虫发育期的表达谱分析 | 第70-74页 |
3.2.5 OBP和CSP组织分布及表达分析 | 第74-76页 |
3.3 讨论 | 第76-77页 |
第四章 苜蓿斑蚜触角感器及气味结合蛋白在感器的免疫定位 | 第77-9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1页 |
4.1.1 蚜虫及饲养 | 第77页 |
4.1.2 试剂及仪器 | 第77-78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80-8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1-92页 |
4.2.1 苜蓿斑蚜触角电镜扫描观察 | 第81-87页 |
4.2.2 苜蓿斑蚜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 第87-89页 |
4.2.3 气味结合蛋白在苜蓿斑蚜触角上的免疫定位 | 第89-92页 |
4.3 讨论 | 第92-95页 |
4.3.1 苜蓿斑蚜触角感器 | 第92-93页 |
4.3.2 气味结合蛋白的免疫定位 | 第93-9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5.1 结论 | 第95页 |
5.2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