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6-12页 |
第1章 链霉亲和素(SA)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前言 | 第12页 |
·SA 蛋白简介 | 第12-14页 |
·SA 与生物素的结合机制 | 第14-15页 |
·SA 的外源表达 | 第15-16页 |
·SA 基因的研究 | 第15页 |
·SA 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的表达研究 | 第15-16页 |
·SA 在枯草杆菌表达系统中的表达研究 | 第16页 |
·SA 的应用 | 第16-18页 |
·BSA 系统的应用 | 第16-18页 |
·BSA 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 第17页 |
·BSA 在免疫荧光技术中的应用 | 第17页 |
·BSA 在免疫放射技术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BSA 在胶体金技术中的应用 | 第18页 |
·BSA 在免疫酶技术及在ELISA 中的应用 | 第18页 |
·BSA 在组织化学中的应用 | 第18页 |
·SA 作为模式蛋白的应用 | 第18页 |
·展望 | 第18-24页 |
第2章 核心链霉亲和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 第24-44页 |
前言 | 第24-2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25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25页 |
·试剂配制 | 第25-26页 |
·50×Tris-乙酸(TAE) | 第25页 |
·2.096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第25-26页 |
·SDS-PAGE 凝胶染色液 | 第26页 |
·SDS-PAGE 凝胶脱色液 | 第26页 |
·10×Tris-甘氨酸 | 第26页 |
·6×SDS 凝胶加样缓冲液 | 第26页 |
·枯草杆菌普通化学感受态细胞制备用试剂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6页 |
·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26页 |
·枯草芽孢杆菌组成型外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32页 |
·Streptomyces avidinii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26页 |
·引物设计及 PCR 扩增 | 第26-28页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28页 |
·PCR 产物的加A 及TA 克隆 | 第28-29页 |
·转化 | 第29-30页 |
·质粒提取 | 第30-31页 |
·酶切及酶切产物的纯化 | 第31页 |
·连接 | 第31-32页 |
·枯草芽孢杆菌蔗糖诱导型外分泌载体的构建 | 第32-34页 |
·SacR 基因的PCR 扩增及回收纯化 | 第32-33页 |
·表达质粒载体pP43-stv-13 的提取 | 第33页 |
·sacR 基因和pP43-stv-13 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第33-34页 |
·组成型枯草芽孢杆菌外分泌表达 Stv-13 菌株的构建 | 第34页 |
·表达质粒载体pP43-stv13 的提取 | 第34页 |
·枯草芽孢杆菌 W8800 和168 的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34页 |
·枯草芽孢杆菌蔗糖诱导外分泌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34页 |
·Stv-13 在枯草芽孢杆菌W8800 和168 中发酵分泌表达 | 第34-35页 |
·组成型宿主菌培养及发酵表达 | 第34-35页 |
·诱导型宿主菌培养及发酵表达 | 第35页 |
·SDS-PAGE 鉴定发酵上清 | 第35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 | 第35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5页 |
·ELISA 鉴定发酵上清液 | 第35-36页 |
·HRP-biotin 的制备 | 第35-36页 |
·直接 ELISA 检测外分泌表达上清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stv-13 基因的PCR 产物的回收、TA 克隆和pP43 酶切回收 | 第36-37页 |
·pP43-stv-13 枯草芽孢杆菌组成型外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pP43-stv-13 表达载体转化枯草杆菌W8800 和168 | 第38页 |
·sacR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及psacR-stv-13 双酶切验证 | 第38-39页 |
·组成型枯草杆菌 WB800 和 168 发酵表达 Stv-13 | 第39-40页 |
·枯草杆菌 W8800(psacR-stv-13)蔗糖诱导发酵表达 | 第40-41页 |
·发酵上清液的直接 ELISA 法检测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3章 链霉亲和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4-60页 |
前言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45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45页 |
·LB 培养基 | 第45页 |
·ATM 培养基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45-46页 |
·引物设计及 PCR 扩增 | 第46-48页 |
·表达宿主的构建 | 第48页 |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8页 |
·表达菌体细胞的破碎 | 第48-49页 |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9-50页 |
·诱导温度对 CNSA 表达的影响 | 第49页 |
·IPTG 浓度对CNSA 表达的影响 | 第49页 |
·诱导时间对 CNSA 表达的影响 | 第49页 |
·葡萄糖浓度对 CNSA 表达的影响 | 第49页 |
·葡萄糖与诱导前培养物的孵育时间对 CNSA 表达的影响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目的片段和载体酶切回收结果 | 第50-51页 |
·表达载体菌落 PCR 及双酶切验证 | 第51页 |
·SA 在宿主菌中的表达 | 第51-53页 |
·BL21(DE3)pLysS(pET11a-cnsa)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53-57页 |
·诱导温度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3-54页 |
·IPTG 诱导浓度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4页 |
·诱导时间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4-55页 |
·葡萄糖浓度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5-56页 |
·种子培养物与葡萄糖孵育时间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4章 链霉亲和素包涵体的复性 | 第60-70页 |
前言 | 第60页 |
·实验材料及器材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SA 的诱导表达 | 第61页 |
·包涵体的收集 | 第61页 |
·8 M 尿素溶解包涵体沉淀 | 第61页 |
·复性初始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1-62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61-62页 |
·样品测定 | 第62页 |
·透析复性 | 第62页 |
·透析袋的处理 | 第62页 |
·透析与复性蛋白的回收 | 第62页 |
·SDS-PAGE 检测复性后的SA | 第62页 |
·复性条件的优化 | 第62-63页 |
·复性温度的选择 | 第62页 |
·浓度梯度复性和直接复性的选择 | 第62-63页 |
·复性初始液蛋白浓度的选择 | 第63页 |
·ELISA 鉴定复性SA 蛋白的活性 | 第63页 |
·测定透析上清液的蛋白含量 | 第63页 |
·ELISA 测定复性SA 蛋白活性 | 第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9页 |
·BSA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包涵体透析复性 | 第64-65页 |
·复性条件的优化 | 第65-67页 |
·复性温度的选择 | 第65页 |
·透析复性方式的选择 | 第65-66页 |
·复性蛋白浓度的选择 | 第66-67页 |
·ELISA 检测复性蛋白的生物活性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SA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70页 |
·SA 诱导表达情况的分析及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70页 |
·表达的 SA 复性情况的分析及复性条件的优化 | 第70页 |
·SA 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82页 |
附录A1 仪器设备 | 第72-73页 |
附录A2 试剂 | 第73-75页 |
附录B1 | 第75-77页 |
附录B2 | 第77-79页 |
附录C DNA 测序结果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个人介绍 | 第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