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9-10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4.1 案例分析法 | 第10页 |
1.4.2 实验比较法 | 第10页 |
1.4.3 问卷调查法 | 第10页 |
1.4.4 访谈法 | 第10页 |
1.4.5 文献研究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3 生成性教学的概念 | 第15页 |
2.4 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2.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6页 |
2.5 生成性教学的主要特点 | 第16-17页 |
2.5.1 参与性 | 第16页 |
2.5.2 情境性 | 第16页 |
2.5.3 过程性 | 第16页 |
2.5.4 创造性 | 第16-17页 |
第3章 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 第17-23页 |
3.1 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 | 第17-19页 |
3.1.1 预设性生成 | 第17-18页 |
3.1.2 非预设性生成 | 第18-19页 |
3.2 捕捉“生成”资源 | 第19-21页 |
3.3 用好“生成”资源 | 第21-23页 |
第4章 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 | 第23-53页 |
4.1 实验组织与设计 | 第23页 |
4.1.1 实验对象与内容 | 第23页 |
4.1.1.1 实验对象 | 第23页 |
4.1.1.2 实验内容 | 第23页 |
4.1.2 实验目标 | 第23页 |
4.1.3 实验假设 | 第23页 |
4.1.4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第23页 |
4.1.4.1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4.1.4.2 实验过程 | 第23页 |
4.2 案例研究 | 第23-47页 |
4.2.1 案例一必修 1《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 | 第24-32页 |
4.2.2 案例二必修 1《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 第32-37页 |
4.2.3 案例三必修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第37-42页 |
4.2.4 案例四必修 2《减数分裂》 | 第42-47页 |
4.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4.3.2 成绩统计结果 | 第50-52页 |
4.3.3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反思 | 第53-5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5.1.1 学业成绩 | 第53页 |
5.1.2 思维和能力 | 第53页 |
5.1.3 师生关系 | 第53页 |
5.2 反思 | 第53-55页 |
5.2.1 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5.2.2 收获 | 第54-55页 |
5.3 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