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嗜热酶的简介与应用 | 第8-10页 |
1.1.1 嗜热酶的简介 | 第8页 |
1.1.2 嗜热酶的应用 | 第8-10页 |
1.2 肌氨酸氧化酶研究进展简介 | 第10-12页 |
1.2.1 肌氨酸氧化酶的概述及应用 | 第10页 |
1.2.2 肌氨酸氧化酶的结构 | 第10-11页 |
1.2.3 肌氨酸氧化酶的催化机制 | 第11-12页 |
1.3 外源蛋白可溶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融合表达 | 第13-14页 |
1.3.2 分子伴侣共表达 | 第14页 |
1.3.3 突变 | 第14-15页 |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立题依据 | 第1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18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1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2.1.4 培养基及常用溶液配方 | 第17-18页 |
2.2 嗜热玫瑰红球菌肌氨酸氧化酶表达的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2.2.1 重组TrSOX质粒的构建 | 第18-20页 |
2.2.2 重组TrSOX质粒的转化 | 第20-21页 |
2.2.3 重组TrSOX质粒的鉴定 | 第21-22页 |
2.3 肌氨酸氧化酶同源建模及与FAD相互作用的模拟 | 第22页 |
2.4 重组肌氨酸氧化酶包涵体复性及酶学性质研究 | 第22-24页 |
2.4.1 重组TrSOX包涵体制备 | 第22页 |
2.4.2 重组TrSOX包涵体复性 | 第22-23页 |
2.4.3 酶学性质研究 | 第23-24页 |
2.5 肌氨酸氧化酶随机突变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5.1 突变体文库的构建方法 | 第24-25页 |
2.5.2 突变文库的筛选方法 | 第25页 |
2.5.3 酶基因的测序、表达及酶纯化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7-49页 |
3.1 嗜热玫瑰红球菌sox基因在E.coli中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 第27-34页 |
3.1.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 第27-29页 |
3.1.2 TrSOX同源建模及与FAD相互作用的模拟 | 第29-30页 |
3.1.3 肌氨酸氧化酶基因的诱导表达及包涵体复性 | 第30-32页 |
3.1.4 肌氨酸氧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32-34页 |
3.2 随机突变增强嗜热玫瑰红球菌SOX可溶性表达 | 第34-40页 |
3.2.1 易错PCR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34-35页 |
3.2.2 可溶性肌氨酸氧化酶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35-36页 |
3.2.3 酶基因的测序、表达及酶纯化 | 第36-39页 |
3.2.4 突变TrSOX酶学性质研究 | 第39-40页 |
3.3 trsox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及信号肽分泌表达研究 | 第40-49页 |
3.3.1 工程菌构建、表达及纯化 | 第40-43页 |
3.3.2 酶学性质研究 | 第43-45页 |
3.3.3 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纯化 | 第45-47页 |
3.3.4 Thermomicrobium roseum SOX与Bacillussp.SOX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47-48页 |
3.3.5 Thermomicrobium roseum SOX及Bacillussp.SOX二级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缩略词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