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知识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1.2 组织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2 战略联盟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3 市场知识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3.1 .市场知识的概念 | 第21页 |
2.3.2 市场知识的特点 | 第21-22页 |
2.3.3 .市场知识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2.4 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4.1 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定义 | 第23-24页 |
2.4.2 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衡量 | 第24-25页 |
2.5 组织惰性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5.1 组织惰性的定义 | 第25-26页 |
2.5.2 组织惰性的维度与衡量 | 第26-27页 |
2.6 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27-30页 |
2.6.1 吸收能力的定义 | 第27-28页 |
2.6.2 吸收能力的维度与衡量 | 第28-30页 |
2.7 组织惰性、吸收能力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研究 | 第30-34页 |
2.7.1 组织惰性与吸收能力的关系研究 | 第30-31页 |
2.7.2 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研究 | 第31-32页 |
2.7.3 吸收能力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研究 | 第32页 |
2.7.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34-40页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5-40页 |
3.2.1 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35-36页 |
3.2.2 组织惰性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36-37页 |
3.2.3 吸收能力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37-38页 |
3.2.4 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假设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预测试 | 第40-48页 |
4.1 研究量表设计 | 第40-42页 |
4.2 数据的收集 | 第42页 |
4.3 预测试分析 | 第42-48页 |
4.3.1 预测试样本基本情况 | 第42页 |
4.3.2 预测试样本分析 | 第42-46页 |
4.3.3 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48-60页 |
5.1 样本基本特征的描述 | 第48-49页 |
5.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49-53页 |
5.2.1 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49-50页 |
5.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0-53页 |
5.3 相关性检验 | 第53页 |
5.4 回归分析 | 第53-60页 |
5.4.1 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2 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3 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4 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56-58页 |
5.4.5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及未来展望 | 第60-67页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60-63页 |
6.1.1 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 第60页 |
6.1.2 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 第60-61页 |
6.1.3 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第61-62页 |
6.1.4 吸收能力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第62-63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63-65页 |
6.2.1 加强管理者引领作用,提高联盟企业对市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 第63页 |
6.2.2 重视员工动机和能力,增强联盟企业本身的吸收能力 | 第63-64页 |
6.2.3 克服企业自身的组织惰性,慎重选择联盟伙伴 | 第64-65页 |
6.2.4 积极拓展联盟合作关系,建立市场知识转移网络 | 第65页 |
6.3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