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玉米的根系构型 | 第11-12页 |
1.2.2 不同年代玉米根系构型的变化趋势 | 第12-13页 |
1.2.3 不同氮效率的品种根系构型差异 | 第13-14页 |
1.2.4 玉米根系构型的杂种优势 | 第14-15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8-19页 |
2.3.1 生物量及氮素含量 | 第18页 |
2.3.2 根系构型 | 第18-19页 |
2.3.3 测产考种 | 第19页 |
2.3.4 参数计算 | 第19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58页 |
3.1 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NUE及其构成因子的比较 | 第20-22页 |
3.1.1 新老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NUE的比较 | 第20-21页 |
3.1.2 新老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NRE和NIE的比较 | 第21-22页 |
3.2 新老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花前花后氮积累量比较 | 第22-23页 |
3.3 新老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 第23-24页 |
3.4 新老玉米单交种氮效率杂种优势分析 | 第24-25页 |
3.5 新老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根系构型比较 | 第25-31页 |
3.5.1 根系角度 | 第26-27页 |
3.5.2 根系垂直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3.5.3 根条数 | 第28-30页 |
3.5.4 根系分支数 | 第30-31页 |
3.6 新老玉米单交种根系构型的杂种优势 | 第31-32页 |
3.7 新老玉米单交种根系构型杂种优势的比较 | 第32-37页 |
3.7.1 新老玉米单交种根系构型绝对杂种优势(AH)的变化 | 第32-34页 |
3.7.2 新老玉米单交种根系构型中亲优势(MPH)的比较 | 第34-37页 |
3.8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NUE及其相关参数比较 | 第37-38页 |
3.9 不同氮效率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氮积累量比较 | 第38-39页 |
3.10 不同氮效率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产量比较 | 第39-40页 |
3.11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根系构型比较 | 第40-46页 |
3.11.1 根系角度 | 第41-42页 |
3.11.2 根系垂直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3.11.3 根条数 | 第44-45页 |
3.11.4 根系分支数 | 第45-46页 |
3.12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根系构型的杂种优势 | 第46-51页 |
3.12.1 不同氮效率玉米单交种根系构型的绝对杂种优势(AH)比较 | 第46-49页 |
3.12.2 不同氮效率玉米单交种根系构型指标中亲优势(MPH)比较 | 第49-51页 |
3.13 根系构型指标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3.14 根系构型指标与氮效率的关系 | 第52-55页 |
3.15 根系构型杂种优势与氮效率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55-58页 |
4 讨论 | 第58-62页 |
4.1 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杂种优势的变化 | 第58页 |
4.2 玉米根系构型的变化及其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58-59页 |
4.3 玉米氮肥高效利用的理想根系构型 | 第59-60页 |
4.4 玉米根系构型杂种优势变化特征及其与NUE变化规律的关系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