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阿荣旗补充灌溉下大豆水肥效应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作物需水量与需水规律的研究第12页
        1.2.2 旱作大豆补充灌溉条件下水氮互作对作物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第12-13页
        1.2.3 旱作大豆补充灌溉条件下水氮互作对植株-土壤含氮量变化规律研究第13-14页
        1.2.4 旱作大豆补充灌溉条件下水氮互作对作物水肥利用效率的研究第14-15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3 技术路线第16-17页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第17-23页
    2.1 试验区概况第17-18页
    2.2 试验设计第18-19页
    2.3 观测项目及方法第19-23页
        2.3.1 气象资料第19-20页
        2.3.2 土壤资料第20-21页
        2.3.3 植物生理指标第21-22页
        2.3.4 数据处理第22-23页
3 大豆需水规律研究第23-31页
    3.1 大豆生育期有效降雨量第23-24页
    3.2 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计算K_C第24-27页
    3.3 Pen-Montieth计算参考作物ET_o第27-28页
    3.4 大豆生育期水分亏缺第28-29页
    3.5 小结第29-31页
4 水氮互作对大豆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第31-43页
    4.1 不同水氮处理对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1-36页
        4.1.1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株高的影响第31-32页
        4.1.2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茎粗的影响第32-34页
        4.1.3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叶面积的影响第34-35页
        4.1.4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35-36页
    4.2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第36-38页
        4.2.1 不同水氮处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第36-37页
        4.2.2 不同水氮处理对产量的影响第37-38页
    4.3 作物生理指标与产量分析及回归模型的建立第38-41页
        4.3.1 不同水氮处理株高对产量分析及回归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4.3.2 不同水氮处理茎粗对产量分析及回归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4.3.3 不同水氮处理叶面积对产量分析及回归模型的建立第40-41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41-43页
        4.4.1 讨论第41-42页
        4.4.2 小结第42-43页
5 水氮互作对收获后作物-土壤含氮量的影响研究第43-49页
    5.1 水氮互作对收获后作物含氮量的影响第43-45页
        5.1.1 水氮互作对收获后植株含氮量的影响第43-44页
        5.1.2 水氮互作对收获后籽粒含氮量的影响第44-45页
    5.2 水氮互作对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第45-47页
        5.2.1 水氮互作对收获后残留硝态氮的影响第45-47页
    5.3 讨论与小结第47-49页
        5.3.1 讨论第47-48页
        5.3.2 小结第48-49页
6 水氮互作对大豆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第49-58页
    6.1 水氮互作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49-52页
        6.1.1 水氮互作对大豆耗水量的影响第49-51页
        6.1.2 水氮互作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的影响第51-52页
    6.2 水氮互作对大豆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第52-56页
        6.2.1 水氮互作对肥料贡献率、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的影响第52-54页
        6.2.2 水氮互作对氮肥吸收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的影响第54-56页
    6.3 .讨论与小结第56-58页
        6.3.1 讨论第56页
        6.3.2 小结第56-58页
7 水氮互作条件下大豆最优水氮配施量第58-62页
    7.1 基于产量的最佳水氮互作模式第58-60页
    7.2 基于肥料利用效率的最佳水氮互作模式第60-61页
    7.3 基于产量与肥料利用效率的最佳水氮互作模式第61-62页
8 结论与展望第62-65页
    8.1 主要结论第62-64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作者简介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们江流域自然恢复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下一篇:玉米根系构型及其杂种优势与氮肥利用效率关系的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