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存在的焦虑 | 第25-62页 |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监禁主题 | 第27-38页 |
一、徒劳的外部世界??《死者的奢华》 | 第27-33页 |
二、幸福的内部世界??《他人之足》 | 第33-38页 |
第二节 “战后派”文学的洗礼??《饲育》与《人羊》 | 第38-49页 |
一、关于战争文学的两个视点 | 第39-44页 |
二、残酷的“成人仪式” | 第44-49页 |
第三节 迷茫与新生 | 第49-62页 |
一、软弱的“性的人”??《我们的时代》系列 | 第50-55页 |
二、回归现实与突破困境??《个人的体验》 | 第55-62页 |
第二章 唤醒危险意识 | 第62-90页 |
第一节 有关天皇伦理的思考??《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系列 | 第63-75页 |
一、“父亲”形象的复原 | 第65-69页 |
二、绝对天皇伦理的相对化 | 第69-75页 |
第二节 危机与救赎 | 第75-90页 |
一、“核”威胁下的“终末论”??《洪水涌上我灵魂》 | 第76-82页 |
二、边缘与中心的对立??《同时代的游戏》 | 第82-90页 |
第三章 对人类全体的关照 | 第90-135页 |
第一节 关于“雨树”的暗喻??《倾听“雨树”的女人们》 | 第92-103页 |
一、“雨树”暗喻的提起 | 第92-97页 |
二、“雨树”暗喻的多义性 | 第97-103页 |
第二节 与残疾儿共生 | 第103-113页 |
一、集大成的《醒来吧,新人》 | 第104-108页 |
二、家庭根据地的建设??《静静的生活》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 “死与再生”主题的再建 | 第113-135页 |
一、存在的超越:《被河马咬了》 | 第113-118页 |
二、灵魂救赎的变奏:《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与《致令人怀念之年的信》 | 第118-126页 |
三、与宗教的亲密接触:《燃烧的绿树》和《空翻》 | 第126-135页 |
第四章 新世纪的再出发 | 第135-169页 |
第一节 个人内心的恢复 | 第136-150页 |
一、易碎的人:面向死亡之生死观的《被偷换的孩子》 | 第136-141页 |
二、回归与新生:暗喻的《愁容童子》 | 第141-145页 |
三、超越恢复的界限:老人“愚行”的《别了,我的书!》 | 第145-150页 |
第二节 诉说希望 | 第150-169页 |
一、活在“当下”:神力“少年”根底的《二百年的孩子》 | 第150-154页 |
二、揭露真相的《水死》 | 第154-160页 |
三、叙述者的“回心”:“最后的小说”《晚年样式集》 | 第160-169页 |
结语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9页 |
附录 | 第179-21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11-213页 |
致谢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