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抽象”绘画的概述 | 第8-16页 |
1.1 “抽象”绘画在欧洲的起源、产生与发展 | 第8-12页 |
1.1.1 抽象绘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相关的流派 | 第9-10页 |
1.1.2 抽象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 | 第10-12页 |
1.2 “抽象”绘画的文化特质及特点 | 第12-13页 |
1.3 “抽象”绘画艺术的美学价值 | 第13-16页 |
1.3.1 抽象绘画艺术独特的美学理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抽象绘画中“情”与“境”表达的决定因素 | 第16-20页 |
2.1 抽象绘画形态的创造方法 | 第16页 |
2.2 抽象绘画艺术的审美元素 | 第16-20页 |
第三章 抽象绘画中的“情”与“境” | 第20-26页 |
3.1 抽象绘画中“情”与“境”的特征分析 | 第20-21页 |
3.2 抽象绘画中“情”与“境”的表达 | 第21-26页 |
3.2.1 抽象绘画艺术家的不同的意境表达 | 第21-26页 |
第四章 中西方抽象绘画艺术形态的比较 | 第26-42页 |
4.1 西方抽象绘画的时代审美 | 第26页 |
4.2 中国抽象绘画的文化形态 | 第26-27页 |
4.3 中西方抽象绘画关于情感与意境表达的比较 | 第27-42页 |
4.3.1 作为一种试图用抽象图式体现的意境(吴冠中与波洛克) | 第27-29页 |
4.3.2 作为一种个人抒情精神体验的抽象代表(朱德群与斯塔埃尔).. 234.3.3 作为一种现代综合材料抽象实践的代表(塔皮埃斯与尚扬) | 第29-33页 |
4.3.4 作为一种观念化的抽象表现(谭平与德库宁) | 第33-35页 |
4.3.5 作为一种若隐若现的文化符码特征(赵无极与保罗·克利) | 第35-37页 |
4.3.6 作为中国本土当代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因素的转换的典型代表(陈心懋与周长江) | 第37-39页 |
4.3.7 中国抽象艺术的当代性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