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页 |
1.4 本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第2章 当代山水画写生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 第10-26页 |
2.1 当代山水画写生的缘起及历史背景 | 第10-14页 |
2.1.1 1917-1937年的中西融合性实验 | 第10-11页 |
2.1.2 1949-1976年写生的新内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 第11页 |
2.1.3 1978-2008年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写生的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2.2 对景写生的发展路径 | 第14-19页 |
2.2.1 对景写生的雏形——20世纪30年代赵望云的农村写生 | 第14-15页 |
2.2.2 对景写生的发展——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关、黎抗战旅行写生 | 第15-16页 |
2.2.3 对景写生的形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可染的对景写生 | 第16-18页 |
2.2.4 对景写生的推广——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对景写生 | 第18-19页 |
2.3 对景写生——当代山水画写生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1 光影 | 第19-20页 |
2.3.2 利用西方造型与再现 | 第20页 |
2.4 对景写生的实现过程 | 第20-23页 |
2.4.1 对景写生的初级阶段 | 第21-22页 |
2.4.2 对景写生的高级阶段 | 第22-23页 |
2.5 当代与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察方式对比 | 第23-26页 |
2.5.1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察方式 | 第23-24页 |
2.5.2 当代对景写生的观察方式 | 第24-26页 |
第3章 当代山水画写生的目的 | 第26-30页 |
3.1 与大自然的对话 | 第26-27页 |
3.2 对大自然的再认识 | 第27-28页 |
3.3 对艺术语言的高度提炼 | 第28-30页 |
第4章 当代山水画写生的意义 | 第30-34页 |
4.1 写生——创作的必经之路 | 第30-31页 |
4.2 20世纪山水画的改革立足于写生 | 第31-32页 |
4.3 当代山水画写生的必要性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