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9-35页 |
1.1 低能高电荷离子在绝缘孔中的导向效应 | 第9-13页 |
1.2 低能高电荷态离子(HCI)与锥形管作用 | 第13-24页 |
1.2.1 锥形管以及锥形孔的制作工艺 | 第14-15页 |
1.2.2 利用锥形管产生低能高电荷态离子微束的装置 | 第15-17页 |
1.2.3 8keVAr~(8+)离子与锥形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17-19页 |
1.2.4 锥形管的形状对离子输运特征的影响 | 第19-22页 |
1.2.5 温度对离子输运的影响 | 第22-24页 |
1.3 高能带电离子与锥形管相互作用 | 第24-26页 |
1.4 中能区带电粒子与锥形管相互作用 | 第26-28页 |
1.5 电子与锥形管相互作用 | 第28-29页 |
1.6 本工作的意义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5页 |
第二章 不同能区粒子在锥形管中输运的理论研究进展 | 第35-56页 |
2.1 离子与绝缘体表面作用电荷交换效应 | 第35-37页 |
2.2 电荷斑的移动和输运 | 第37-40页 |
2.3 低能高电荷态离子与锥形管作用理论计算 | 第40-46页 |
2.4 高能离子与锥形管作用模拟计算 | 第46-49页 |
2.5 电子与绝缘材料作用模拟计算 | 第49-52页 |
2.6 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理论计算模型 | 第56-74页 |
3.1 表面沉积电荷的导向势 | 第56-61页 |
3.1.1 离子与表面电荷交换 | 第57-60页 |
3.1.2 沉积电荷加速 | 第60页 |
3.1.3 沉积电荷的移动 | 第60-61页 |
3.2 表面原子散射势 | 第61-63页 |
3.3 表面以上离子运动方程构建 | 第63-64页 |
3.4 表面以下随机碰撞 | 第64-69页 |
3.4.1 弹性散射 | 第64-66页 |
3.4.2 非弹性散射 | 第66-67页 |
3.4.3 离子在固体内部运动的电荷交换效应 | 第67页 |
3.4.4 带电离子与绝缘体材料作用的二次电子发射 | 第67-69页 |
3.5 锥形管的定义 | 第69-70页 |
3.6 离子入射时间间隔、角度以及聚焦倍数的定义 | 第70页 |
3.7 离子入射方向的定义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四章 计算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74-116页 |
4.1 中能区质子在锥形管中输运 | 第74-94页 |
4.1.1 锥形管尺寸对质子输运的影响 | 第74-78页 |
4.1.2 100keV质子在锥形管中输运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 第78-83页 |
4.1.3 中能区质子在锥形管中输运与能量的关系 | 第83-85页 |
4.1.4 中能区质子输运与偏转角的关系 | 第85-87页 |
4.1.5 锥形管的锥角对聚焦倍数的影响 | 第87-88页 |
4.1.6 锥形管的形状对聚焦倍数的影响 | 第88-92页 |
4.1.7 入射束流强度对中能区质子输运的影响 | 第92-94页 |
4.1.8 小结 | 第94页 |
4.2 低能离子在锥形管中输运 | 第94-114页 |
4.2.1 低能质子在锥形孔中的输运 | 第94-98页 |
4.2.2 低能高电荷离子在锥形管中的输运 | 第98-105页 |
4.2.3 锥形管形状对低能高电荷态离子输运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4.2.4 5~27keVAr~(8+)离子穿过锥形管标度律研究 | 第108-113页 |
4.2.5 小结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录 | 第120-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