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1. 中国民居建筑及装饰艺术的保护与复兴的兴盛 | 第9-10页 |
1.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建筑中运用的遗失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3-17页 |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4.3.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4-17页 |
2 晋东南古村落建筑装饰衍生的人居环境特征 | 第17-27页 |
2.1 地域生态特性 | 第17-19页 |
2.1.1 地理概况以及自然条件特征 | 第17-19页 |
2.1.2 丰富的植物矿产资源 | 第19页 |
2.2 社会文化特性 | 第19-23页 |
2.2.1 历史和经济优势 | 第19-20页 |
2.2.2 民俗民风和文化底蕴 | 第20-23页 |
2.3 晋东南民居建筑特征 | 第23-27页 |
2.3.1 古村落空间格局特征 | 第23-24页 |
2.3.2 民居建筑特色 | 第24-27页 |
3 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 第27-57页 |
3.1 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概述 | 第27页 |
3.2 屋顶的装饰 | 第27-32页 |
3.2.1 屋脊 | 第28-29页 |
3.2.2 脊饰 | 第29-31页 |
3.2.3 瓦当和滴水 | 第31-32页 |
3.2.4 悬鱼、惹草 | 第32页 |
3.3 檐柱的装饰 | 第32-36页 |
3.3.1 斗栱 | 第33页 |
3.3.2 梁首、梁枋、柱枋、柁墩 | 第33-35页 |
3.3.3 雀替、挂落、花板 | 第35-36页 |
3.4 墙垣的装饰 | 第36-40页 |
3.4.1 民居外墙装饰 | 第37页 |
3.4.2 院内墙面装饰 | 第37-40页 |
3.4.3 墀头 | 第40页 |
3.5 门窗的装饰 | 第40-43页 |
3.5.1 门窗 | 第41-42页 |
3.5.2 帘架 | 第42-43页 |
3.6 基座的装饰 | 第43-46页 |
3.6.1 踏道 | 第44页 |
3.6.2 柱础 | 第44-45页 |
3.6.3 栏杆 | 第45-46页 |
3.7 门楼的装饰 | 第46-52页 |
3.7.1 门饰 | 第46-50页 |
3.7.2 门墩石 | 第50-52页 |
3.8 影壁 | 第52-54页 |
3.9 地面铺装装饰 | 第54-57页 |
4 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视觉形态与艺术特色分析 | 第57-63页 |
4.1 民居建筑的视觉形态分析 | 第57-59页 |
4.1.1 民居建筑装饰的实用之美 | 第57-58页 |
4.1.2 民居建筑装饰的形式之美 | 第58-59页 |
4.1.3 民居建筑装饰的意蕴之美 | 第59页 |
4.2 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意蕴内涵分析 | 第59-63页 |
4.2.1 地域文化特性 | 第59-60页 |
4.2.2 传统哲学思想影响 | 第60-63页 |
5 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 第63-75页 |
5.1 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现状 | 第63-65页 |
5.1.1 古建筑群的保护现状 | 第63页 |
5.1.2 文物的保护现状 | 第63-64页 |
5.1.3 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 第64页 |
5.1.4 政府政策的保护力度 | 第64-65页 |
5.2 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保护 | 第65-68页 |
5.2.1 保护原则 | 第65-66页 |
5.2.2 保护方法 | 第66-68页 |
5.3 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传承与借鉴 | 第68-74页 |
5.3.1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现实意义 | 第68页 |
5.3.2 继承传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68-70页 |
5.3.3 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创新方法 | 第70-71页 |
5.3.4 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内外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 第71-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6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1-83页 |
附录 图表目录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