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注释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柴科夫斯基与《第六交响曲“悲怆”》概述 | 第15-25页 |
一、柴科夫斯基的生平简述 | 第15-20页 |
二、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分期 | 第20-21页 |
三、《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与过程 | 第21-22页 |
注释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第六交响曲“悲怆”》的音乐本体分析 | 第25-76页 |
一、第一乐章分析 | 第26-44页 |
(一)引子与呈示部的各主题分析 | 第26-31页 |
(二)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 第31-41页 |
(三)整体结构问题 | 第41-44页 |
(四)小结 | 第44页 |
二、第二乐章分析 | 第44-53页 |
(一)音乐主题与整体结构 | 第45-49页 |
(二)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 第49-53页 |
(三)小结 | 第53页 |
三、第三乐章分析 | 第53-63页 |
(一)音乐的表现性质 | 第54-55页 |
(二)音乐主题和整体结构 | 第55-59页 |
(三)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 第59-62页 |
(四)小结 | 第62-63页 |
四、第四乐章分析 | 第63-71页 |
(一)音乐主题分析 | 第63-66页 |
(二)整体结构问题 | 第66-67页 |
(三)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 第67-70页 |
(四)音乐的表现性质(兼本节小结) | 第70-71页 |
五、本章总结 | 第71-73页 |
(一)整体总结 | 第71-73页 |
(二)乐章结构安排问题 | 第73页 |
注释 | 第73-76页 |
第三章 《第六交响曲“悲怆”》的社会历史与人文解读 | 第76-88页 |
一、音乐的社会历史解读 | 第76-82页 |
(一)柴科夫斯基晚年的物质、感情、精神生活 | 第76-80页 |
(二)作品中呈现出的西欧与斯拉夫的冲突与调和 | 第80-82页 |
(三)作曲家挚爱的俄罗斯和沙皇俄国残暴的统治 | 第82页 |
二、音乐的人文内涵 | 第82-86页 |
(一)生与死、幸福与苦难、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 | 第83-84页 |
(二)真挚的感情与人性的尊严 | 第84-85页 |
(三)悲剧性、悲剧作品与《第六交响曲》 | 第85-86页 |
三、作品的精神境界和启示意义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2页 |
一、全文梗概 | 第88-89页 |
二、全文结语 | 第89-90页 |
注释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