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城市气候变化对户外生活环境的影响 | 第13页 |
1.1.2 城市广场热环境对广场空间品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3 课题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1.3.1 城市广场 | 第17-19页 |
1.3.2 室外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 第19页 |
1.3.3 气候研究尺度界定 | 第19-21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9页 |
1.4.1 城市广场的热环境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1.4.2 城市广场空间形态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1.4.3 地面材质要素对场地热环境影响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1.4.4 户外空间人体热舒适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9-33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5.4 论文框架 | 第32-33页 |
2 太阳辐射作用下城市广场热舒适分析基本原理 | 第33-49页 |
2.1 太阳辐射作用原理 | 第33-37页 |
2.1.1 太阳辐射获得量 | 第33-35页 |
2.1.2 场地太阳辐射量日变化规律 | 第35-36页 |
2.1.3 太阳罩日照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1.4 太阳辐射能的转化 | 第36-37页 |
2.2 地面材质热物理属性相关原理 | 第37-40页 |
2.2.1 太阳辐射吸收相关属性 | 第37-38页 |
2.2.2 太阳辐射转化相关属性 | 第38-40页 |
2.3 植物对户外空间环境调节作用 | 第40-42页 |
2.3.1 夏季植物对小气候效应的调节作用 | 第40-41页 |
2.3.2 冬季植物对小气候效应的调节作用 | 第41-42页 |
2.4 户外环境人体热舒适原理 | 第42-47页 |
2.4.1 人体热平衡与热交换过程 | 第42-44页 |
2.4.2 太阳直射辐射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3 环境空气温度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 第45页 |
2.4.4 人体热舒适评价标准 | 第45-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西安城市广场整体特征分析及典型空间构成模式提取 | 第49-93页 |
3.1 西安城市广场概况及特征统计 | 第49-55页 |
3.1.1 西安城市广场概况 | 第49-50页 |
3.1.2 城市广场调研及特征统计 | 第50-52页 |
3.1.3 基于广场热环境空间形态影响因素的城市广场类型划分 | 第52-55页 |
3.2 太阳辐射作用下城市广场周边建筑遮阳时空特征分析 | 第55-63页 |
3.2.1 基于建筑围合方式的城市广场类型划分 | 第55-56页 |
3.2.2 广场宽度与建筑高度比对广场阴影比例特征分析 | 第56-59页 |
3.2.3 不同围合方式的城市广场受建筑阴影影响时段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3.2.4 建筑阴影对广场影响时段特征分及对广场热环境影响 | 第61-63页 |
3.3 西安城市广场整体空间特征分析 | 第63-75页 |
3.3.1 西安城市广场基底构成特征分析 | 第63-65页 |
3.3.2 不同基底构成方式对广场整体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3.3.3 城市广场整体空间构成特征对热环境影响概述 | 第66-69页 |
3.3.4 大雁塔南广场场地整体特征及空间使用情况分析 | 第69-70页 |
3.3.5 新城广场整体特征及空间使用情况分析 | 第70-73页 |
3.3.6 戏曲大观园(东苑)整体特征及空间使用情况分析 | 第73-75页 |
3.4 城市广场构成要素特征及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82页 |
3.4.1 城市广场空间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 第75-77页 |
3.4.2 城市广场空间限定方式 | 第77-78页 |
3.4.3 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1页 |
3.4.4 城市广场典型空间构成模式提取 | 第81-82页 |
3.5 西安城市广场典型空间构成模式总结 | 第82-92页 |
3.5.1 广场地面材质类型分布及面积统计 | 第83-86页 |
3.5.2 广场植物覆盖空间分布及特征分析 | 第86-90页 |
3.5.3 城市广场空间构成模式总结 | 第90-9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4 西安城市广场典型空间构成模式热环境特征实态分析 | 第93-137页 |
4.1 西安城市广场热环境实测 | 第93-96页 |
4.1.1 西安城市气候特征 | 第93-94页 |
4.1.2 西安城市广场实测方案 | 第94-96页 |
4.2 太阳辐射作用下城市广场构成要素热过程特征分析 | 第96-103页 |
4.2.1 露天地面材质空间热过程特征分析 | 第96-99页 |
4.2.2 植物覆盖空间热过程特征分析 | 第99-103页 |
4.3 城市广场日照特征及不同空间太阳辐射分布情况分析 | 第103-110页 |
4.3.1 不同季节广场空间日照特征分析 | 第103-109页 |
4.3.2 冬夏广场不同空间区域太阳辐射量分布情况分析 | 第109-110页 |
4.4 冬夏日照区不同地面材质对广场不同时段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110-125页 |
4.4.1 夏季不同地面材质类型对空间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110-116页 |
4.4.2 冬季不同地面材质类型对空间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116-118页 |
4.4.3 夏季地面材质面积空间构成模式的热环境特征分析 | 第118-122页 |
4.4.4 冬季地面材质面积对空间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122-123页 |
4.4.5 冬夏不同地面材质对空间热环境比较分析 | 第123-125页 |
4.5 植物覆盖空间对广场不同时段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125-130页 |
4.5.1 植物林冠面积因素对场地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125-126页 |
4.5.2 植物覆盖空间郁闭度及冠下高度对场地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126-128页 |
4.5.3 夏季植物覆盖空间调节时段特征分析 | 第128-130页 |
4.6 典型空间组合模式对广场不同时段热环境影响分析 | 第130-135页 |
4.6.1 露天铺装围合植物覆盖空间组合模式热环境特征分析 | 第130-132页 |
4.6.2 硬质铺装与绿地空间组合方式对场地热环境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4.6.3 植物半围合露天铺装空间组合模式热环境特征分析 | 第133-13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5 城市广场典型空间构成模式的热舒适时段特征分析 | 第137-165页 |
5.1 空间环境热舒适状况评价方法 | 第137-141页 |
5.1.1 实测太阳辐射日变化特征与热舒适感受分析 | 第137-138页 |
5.1.2 太阳直射辐射对人体热舒适感受影响范围 | 第138-139页 |
5.1.3 空气温度对人体热舒适影响范围评价 | 第139-140页 |
5.1.4 广场空间环境舒适性判定方法 | 第140-141页 |
5.2 夏季城市广场不同空间环境热舒适时空分布特征 | 第141-145页 |
5.2.1 太阳直射环境下人体的舒适时段及空间分布 | 第141页 |
5.2.2 空气温度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141-145页 |
5.3 冬季城市广场不同空间环境热舒适时空分布特征 | 第145-148页 |
5.3.1 太阳直射辐射作用于人体的舒适时段及空间分布 | 第145页 |
5.3.2 空气温度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时空特征分布 | 第145-148页 |
5.4 城市广场舒适空间布局模式及不适空间调节策略 | 第148-150页 |
5.4.1 不同空间构成模式的舒适时段特征比较 | 第148页 |
5.4.2 满足较长舒适时段的地面材质空间构成模式 | 第148-149页 |
5.4.3 满足较长舒适时段的植物覆盖空间构成模式 | 第149页 |
5.4.4 冬夏调节矛盾点分析及不适时段调节策略 | 第149-150页 |
5.5 基于ENVI-met模拟典型空间模式的调节作用对比 | 第150-163页 |
5.5.1 ENVI-met软件概况及模型校对 | 第150-156页 |
5.5.2 模拟方案 | 第156-158页 |
5.5.3 地面材质空间构成模式对空间热环境调节作用分析 | 第158-160页 |
5.5.4 植物覆盖面积及郁闭度对空间热环境调节作用分析 | 第160-1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65-168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68页 |
6.3 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6-177页 |
附录 | 第177-189页 |
附录一 新城广场2017年9月6日逐时行为注记 | 第177-178页 |
附录二 大雁塔南广场2014年8月19日各测点逐时表面温度分布 | 第178-180页 |
附录三 2017年9月6日气象站数据表 | 第180-181页 |
附录四 图录 | 第181-185页 |
附录五 表录 | 第185-189页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