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1 超空泡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2 超空泡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超空泡试验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空化理论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Rayleigh-Plesset方程 | 第26-27页 |
2.3 控制方程 | 第27-28页 |
2.4 空化模型 | 第28-30页 |
2.4.1 自然空化模型 | 第28-29页 |
2.4.2 通气空化模型 | 第29-30页 |
2.5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0-36页 |
2.5.1 数值离散方法 | 第30-32页 |
2.5.2 离散方程的求解 | 第32-34页 |
2.5.3 湍流模型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水下高速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 | 第38-57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二维与三维自然超空泡问题描述 | 第38-40页 |
3.2.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38-40页 |
3.2.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0页 |
3.2.3 计算工况 | 第40页 |
3.3 二维与三维自然超空泡形态特性对比分析 | 第40-44页 |
3.4 二维与三维自然超空泡阻力特性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3.5 小空化数下三维自然超空泡形态及阻力特性分析 | 第45-54页 |
3.5.1 空化数对自然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3.5.2 空化器参数对自然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48-52页 |
3.5.3 空化器参数对自然超空泡阻力特性分析 | 第52-54页 |
3.6 小空化数下三维自然超空泡演变过程分析 | 第54-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三维水下高速航行体通气超空泡数值模拟 | 第57-84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三维通气超空泡问题描述 | 第57-58页 |
4.2.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57页 |
4.2.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57页 |
4.2.3 计算工况 | 第57-58页 |
4.3 通气超空泡形态特性分析 | 第58-78页 |
4.3.1 空化数对通气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58-65页 |
4.3.2 通气率对通气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65-72页 |
4.3.3 空化器参数对通气超空泡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72-78页 |
4.4 通气超空泡阻力特性分析 | 第78-82页 |
4.4.1 空化数、通气率对阻力的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4.4.2 空化器参数对阻力的影响分析 | 第79-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串、并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 | 第84-100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并联航行体自超空泡问题描述 | 第84-85页 |
5.2.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84-85页 |
5.2.2 计算工况 | 第85页 |
5.3 并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形态分析 | 第85-90页 |
5.4 并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阻力特性分析 | 第90-91页 |
5.5 串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问题描述 | 第91-92页 |
5.5.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91-92页 |
5.5.2 计算工况 | 第92页 |
5.6 串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形态分析 | 第92-97页 |
5.7 串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阻力特性分析 | 第97-9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6.1.1 二维与三维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0页 |
6.1.2 小空化数下三维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0-101页 |
6.1.3 小空化数下三维航行体通气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1-102页 |
6.1.4 串、并联航行体自然超空泡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