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1 前言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1 国内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1.2.2 国外文献述评 | 第20-2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32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第三阶段医学教育改革理念 | 第25-27页 |
2.2.2 比较教育学理论 | 第27-28页 |
2.3 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 | 第28-29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2.3.2 研究资料来源 | 第28-29页 |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9-32页 |
2.4.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2.4.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2.4.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4.4 质量控制 | 第31-32页 |
3 结果 | 第32-71页 |
3.1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 第32-44页 |
3.1.1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 第32-39页 |
3.1.2 美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 第39-44页 |
3.2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不同时期发展特征比较 | 第44-57页 |
3.2.1 数量比较 | 第44-45页 |
3.2.2 地域分布比较 | 第45-49页 |
3.2.3 类别分布比较 | 第49-52页 |
3.2.4 外部管理体制比较 | 第52-57页 |
3.3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现状比较 | 第57-71页 |
3.3.1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比较 | 第57-58页 |
3.3.2 中美两国医学院校的地域分布比较 | 第58-59页 |
3.3.3 中美两国医学院校的类别分布比较 | 第59-60页 |
3.3.4 中美两国医学院校的外部管理体制比较 | 第60-62页 |
3.3.5 中美两国医学院校的外部质量管理比较 | 第62-71页 |
4 讨论 | 第71-90页 |
4.1 三个时期的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 第71-77页 |
4.1.1 三个时期的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差异 | 第71页 |
4.1.2 三个时期的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分布差异 | 第71-73页 |
4.1.3 三个时期的类别分布差异 | 第73-75页 |
4.1.4 三个时期的外部管理体制差异 | 第75-77页 |
4.2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 第77-83页 |
4.2.1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差异 | 第77页 |
4.2.2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分布差异 | 第77-79页 |
4.2.3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类别分布差异 | 第79-80页 |
4.2.4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外部管理差异 | 第80-83页 |
4.3 借鉴与发展 | 第83-88页 |
4.3.1 将需求转化为变革的动力 | 第83-84页 |
4.3.2 严把质量关,促进机构标准化 | 第84-85页 |
4.3.3 兼容并包,促进机构个性化 | 第85-86页 |
4.3.4 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机构综合化 | 第86-87页 |
4.3.5 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制度化 | 第87-88页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8页 |
4.5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88-90页 |
5 结论 | 第90-91页 |
5.1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 第90页 |
5.2 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 第90页 |
5.3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 第90页 |
5.4 对中国高等医走学院校发展的建议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2页 |
综述 | 第102-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 第109-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