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6页 |
1.1 留守儿童的定义 | 第11-12页 |
1.2 国外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 第12页 |
1.3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 第12-17页 |
1.4 留守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5 留守儿童人格特质对其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21页 |
1.6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研究常用的工具 | 第21-23页 |
1.7 现有研究的问题 | 第23-24页 |
1.8 本研究的基本设想 | 第24-26页 |
2 关于留守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2.1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探索 | 第26-27页 |
2.2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3.1 测试的准备和质量控制 | 第28页 |
3.2 正式施测和样本 | 第28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8-30页 |
3.4 数据统计 | 第30-34页 |
4 结果 | 第34-80页 |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34-36页 |
4.2 农村学生人格特质的基本情况 | 第36-39页 |
4.3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质 | 第39-43页 |
4.4 父母外出状况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 第43-54页 |
4.5 亲子关系质量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 第54-60页 |
4.6 同伴关系对儿童人格特质的影响 | 第60-62页 |
4.7 教师对留守儿童人格特质的影响 | 第62-64页 |
4.8 家庭氛围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 第64-67页 |
4.9 父母外出对儿童人格的交互影响 | 第67-70页 |
4.10 父母关系对中小学男女生人格的影响 | 第70-74页 |
4.11 使用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挖掘的结果 | 第74-75页 |
4.12 使用决策树对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 | 第75-80页 |
5 讨论 | 第80-97页 |
5.1 农村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原常模的差异 | 第80页 |
5.2 对14PF和16PF在本研究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分析 | 第80-86页 |
5.3 初中和小学阶段儿童个性特质与常模的显著差异 | 第86-88页 |
5.4 留守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基本影响 | 第88页 |
5.5 父亲外出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 第88-91页 |
5.6 母亲外出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 第91-93页 |
5.7 同伴对留守儿童人格特质的影响 | 第93-94页 |
5.8 教师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 第94页 |
5.9 家庭因素在小学阶段重要性更大 | 第94-95页 |
5.10 父母外出对不同阶段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不同 | 第95页 |
5.11 亲子关系对不同阶段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不同 | 第95-96页 |
5.12 使用决策树和关联规则对分析结果的验证 | 第96-97页 |
6 结论和创新点 | 第97-98页 |
6.1 结论 | 第97页 |
6.2 创新点 | 第97-98页 |
7 关于改善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一些建议 | 第98-102页 |
7.1 向农村年轻父母宣传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 | 第98页 |
7.2 创造条件让父母在孩子上学之前不要离家 | 第98页 |
7.3 经济发达地区要创造条件使儿童能够跟着父母流动 | 第98-99页 |
7.4 留守当地的政府部门要切实关心留守儿童 | 第99页 |
7.5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关注留守儿童 | 第99-100页 |
7.6 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100页 |
7.7 可以进行一些亲情替代的志愿活动 | 第100-101页 |
7.8 由专业心理工作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 | 第101-102页 |
8 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8.1 不足 | 第102-103页 |
8.2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附录 | 第107-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