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6页 |
1.1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1.1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 | 第15-17页 |
1.1.2 植物抗旱分子机制 | 第17-20页 |
1.1.3 小麦干旱胁迫生理及分子机制 | 第20-21页 |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1-34页 |
1.2.1 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1.2.2 当前蛋白质组的研究策略与范围 | 第22页 |
1.2.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 第22-26页 |
1.2.4 生物信息学技术 | 第26-27页 |
1.2.5 干旱胁迫的蛋白质组学 | 第27-28页 |
1.2.6 热稳定蛋白的蛋白质组学 | 第28-30页 |
1.2.7 LEA蛋白的蛋白质组学 | 第30-34页 |
1.3 立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干旱胁迫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第36-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2.1.1 小麦幼苗培养处理 | 第36页 |
2.1.2 小麦生长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2.1.3 细胞膜相对透性的测定 | 第37页 |
2.1.4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2.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38-3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2.2.1 干旱胁迫对小麦外在形态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2 干旱对小麦根系的响应 | 第40页 |
2.2.3 干旱对小麦冠层的响应 | 第40-42页 |
2.2.4 干旱胁迫对根冠比的影响 | 第42页 |
2.2.5 干旱胁迫对细胞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6 干旱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2.2.7 干旱胁迫对小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小麦叶片全蛋白双向电泳方法体系的建立 | 第48-57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48-51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48-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3.2.1 不同蛋白质制备方法对双向电泳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2 等电聚焦pH范围的选择 | 第52-53页 |
3.3 讨论 | 第53-56页 |
3.3.1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53-54页 |
3.3.2 蛋白样品的裂解 | 第54-55页 |
3.3.3 上样量的选择 | 第55页 |
3.3.4 IPG胶条pH范围的选择 | 第55-56页 |
3.3.5 电泳条件 | 第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小麦叶片干旱胁迫下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57-7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4.1.1 小麦的培养 | 第57页 |
4.1.2 小麦叶片蛋白的提取 | 第57页 |
4.1.3 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57-58页 |
4.1.4 凝胶染色 | 第58页 |
4.1.5 双向电泳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58页 |
4.1.6 蛋白质的胶内酶解 | 第58页 |
4.1.7 质谱鉴定 | 第58-59页 |
4.1.8 数据库检索 | 第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4.2.1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 第59-61页 |
4.2.2 干旱响应蛋白的质谱鉴定和分类 | 第61页 |
4.3 讨论 | 第61-72页 |
4.3.1 小麦干旱胁迫的差异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61-67页 |
4.3.2 干旱诱导蛋白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 第67-71页 |
4.3.3 小麦抗旱分子机制分析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LEA蛋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73-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9页 |
5.1.1 小麦的培养 | 第73页 |
5.1.2 LEA蛋白的提取 | 第73-74页 |
5.1.3 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74-75页 |
5.1.4 银染 | 第75页 |
5.1.5 凝胶扫描和图像分析 | 第75页 |
5.1.6 蛋白质胶内酶解 | 第75-76页 |
5.1.7 质谱分析 | 第76页 |
5.1.8 数据库检索 | 第76页 |
5.1.9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6-77页 |
5.1.10 Western Blot分析 | 第77-78页 |
5.1.11 蛋白质定量 | 第78-7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5.2.1 干旱处理与对照样品中LEA蛋白的分析 | 第79页 |
5.2.2 预分级过程中各个组分的电泳图谱比较 | 第79-80页 |
5.2.3 预分级过程中各组分蛋白的浓度比较 | 第80-81页 |
5.2.4 预分级过程中LEA蛋白的验证 | 第81-82页 |
5.2.5 干旱胁迫下小麦全蛋白和热稳定蛋白的 2-DE图谱分析 | 第82-83页 |
5.2.6 干旱胁迫下小麦热稳定蛋白和酸溶蛋白的 2-DE图谱分析 | 第83-84页 |
5.2.7 对照和干旱处理叶片酸溶蛋白的 2-DE图谱比较分析 | 第84-85页 |
5.2.8 蛋白质的质谱鉴定 | 第85页 |
5.3 讨论 | 第85-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LEA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9-9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6.1.1 蛋白质物理化学特性的预测 | 第89页 |
6.1.2 非结构蛋白预测 | 第89页 |
6.1.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89页 |
6.1.4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89页 |
6.1.5 蛋白的功能预测 | 第8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7页 |
6.2.1 LEA蛋白的蛋白序列分析 | 第89-90页 |
6.2.2 LEA蛋白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 第90-93页 |
6.2.3 LEA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第93-94页 |
6.2.4 LE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94-95页 |
6.2.5 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95-97页 |
6.3 讨论 | 第97-9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生理期小麦脱水素表达的影响 | 第99-103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0页 |
7.1.1 材料 | 第99页 |
7.1.2 实验方法 | 第99-100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1页 |
7.2.1 干旱胁迫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小麦叶片脱水素表达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7.3 讨论 | 第10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3-105页 |
8.1 结论 | 第103-104页 |
8.2 本文工作的创新之处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